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国家图书馆:加强舆论引导,共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2-10-08 16:01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2-10-0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决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决定》精神,加强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舆论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大事。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要坚持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舆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分析和对待社会思潮,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等,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报道的贴近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正面宣传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总体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体现。正面宣传并非是只报道取得的成就,要在充分展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反映和总结取得成就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以及挫折,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取得的成就更加信服更加理解和支持。

    二、培植公信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品质保证。《决定》指出,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最大程度挤压谣言传播空间,避免社会恐慌。《纽约时报》新闻部主任曾说:“我们不报,自然会有人报;与其别人报,不如自己报。自己报,我们还能够在信息的安排中掌握某种主动。”在传统的新闻管制政策下,政府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多“捂着”,不进行报道。非典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是瓮安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贵州省委及时反应,在《贵州日报》上第一时间持续报道,及时消除了谣言,获取了民众的认可。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要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信息的实效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谣言的产生。传播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流言传播的公式:谣言传播公式:R=i×a/c。其中R是指流言(Rumor),i是指流言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a是指流言的模糊程度(ambiguity),c是指公众对待流言的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公式表达的意思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信息,同时越感到模糊不清的信息,传播得就越快越广。若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则谣言的传播量就越少,要想使谣言没有生存的场所,只有设法让信息的模糊程度趋向于零,也就是说让信息的清晰度趋向于无穷大,而信息的实效性是实现清晰性的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手段。

    三、合理利用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手段。《决定》指出,要“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能否适当、合理地利用媒体,加强党的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是考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使得传统的信息“把关人”的功能和作用有所弱化,针对这个问题,我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传统媒体方面,我们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特别是中央重点媒体的建设,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打造一批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一流媒体。新媒体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报道优势,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丰富传播内容、提升传播速度、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促进高品质高品位新闻信息传播,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和能力。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终端和信息传播平台,积极拓展线索收集渠道,提高反应速度和报道时效,丰富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努力抢占第一落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和引导能力。

    四、加强改进舆论监督,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物的,表达的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看法。社会舆论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捕捉各行各业的最新动向。舆论的作用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在对社会舆论的选择整合后,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社会事态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披露、建议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2009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强调,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是具有民主性质的监督,它能够弥补权力监督权力机制的内在缺陷。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下,新闻舆论监督具有比其他监督形式更优越的条件和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舆论监督不等同于批评性报道,它的外延要比批评性报道大得多,某些以表扬人物或事物为主题的正面报道也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正面报道同样可以起到表彰先进、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等舆论监督的作用。固然,批评性报道的监督力度可能更大、更直接,但也要加强正面报道的力度,这是对舆论监督空间的一个极大的扩展,也是缓解现阶段舆论监督疲软的一个良方。

    五、创建一支宏大的新闻人才队伍,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人才保证。《决定》指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关键是要靠队伍和人才。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新闻宣传队伍,为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舆论监督和引导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具有坚忍不拔的良好个人素质。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加强。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始终能做到政治方向明确、立场稳定、政治纪律严格、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与时俱进,要具备社会主义新闻观。其次是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新闻工作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和倡导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筑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应当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价值观,严守道德准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特别是要抵制有偿新闻,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再次是要提高业务素质。业务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各项业务技能的训练和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新闻工作者除了应该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精通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编辑制作等技能。尤其在当今这种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增强危机感,奋发向上,刻苦钻研,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加强党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的内容,要求我们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要求我们培植公信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动,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挤压谣言传播的空间;要求我们善于合理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为党和国家服务;要求我们加强改进舆论监督,切实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要求我们创建一支宏大的新闻人才队伍,为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加强舆论引导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党有足够的智慧、充分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决定》精神,并结合实际,将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工程,长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