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古有之,《礼记·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即修齐治平。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以加强对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理论。1920年,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长期使用“政治工作”这个概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少奇于1951年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认为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主题,使用并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通常运用的基本概念。通过考察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和历史演变,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思想工作、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或不同性质,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正确使用有关概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在扬弃的基础上,依据新的实践探索新的规律,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过程。理论来源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经得起考验的理论体系,奥秘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勇于、善于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国家能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胜利,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政党建设等难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效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行了统一,与时俱进的理论,能更好的把握时代与个人、历史与现实等各种关系。党的十六大以来,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地位,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这样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方式方法和内容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应该不断创新”。就理论创新方面,自十六大以来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持续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与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理论创新方面,在十七大以后建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十七大报告中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十六大以来,在新形势下,党中央继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承,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对思想政治做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实现了方法的创新和统一。首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理论学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特别是重视广大党员和青少年的学习,同时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用学习指导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实际上从一个方面描述了未来社会形态的一幅蓝图。弄清学习型社会的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找准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摆在全党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力打造学习型社会。根据党中央部署,各地就学习型社会建设,展开了了研讨和贯彻活动,在精神文明活动创建中,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从基层落实,有效开展了学习社会创建活动,利用具体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求在不同群体内或同一群体内部,按照不同的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格外重视党员、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区分不同群体内部层次,分门别类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思想提出后,先在党员队伍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这期间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先进行试点,分批推进、分批指导。同时在党员内部,根据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党内建立关怀、激励、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同时围绕建党90周年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有效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二是针对大学生、未成年人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如针对大学生成长规律,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学校社团、学生会、团组织统一思想,加强认识。在未成年人内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程,利用开展学习活动、宣讲、各类体验活动,加强未成年人道德观建设。再次,日常教育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持续的效果,但重大事件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特殊意义。十六大以来,我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如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奥运会、残运会成功举办,建党90周年,以及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优越性,通过正面教育和实例证明,党和政府的能力,增强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同时坚定了爱国信念和民族自豪感。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深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胡锦涛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了伟大的事业”,可见民族精神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以社会需求发展为依据的,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才不会落伍,才会为群众接受,才会更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