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后,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梦”时也特别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贯穿其中的是,强调我党的光荣传统和制胜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下面就个人对群众路线认识所及,略作探讨。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
从思想根源来看,党的“群众路线”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形成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在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的同时,也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认识到“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①],进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的观念。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著名政治家管子就强调了获得民心的重要性,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②]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至于当时的思想家们有关民本、仁政的思想就更为丰富了。如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以及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③]等仁政思想,无不是要告诫统治者要听政于民,推行“爱民”、“利民”等轻刑薄赋政策,与民同乐,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形成了。
秦汉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强化,但也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不仅一些儒学思想家、政论家经常宣扬民本思想,不少皇帝也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这是因为,稍微明智一些的封建统治者都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民众的保护者。如果他们公开否定民本思想,就等于抛弃自己的子民,也就会毁坏统治的合法地位。而且,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民众可以予取予求,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一旦民众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任何煊赫的王朝都可能顷刻瓦解。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和规模之大,足以使许多封建统治者引为警戒。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的体会最为典型深刻。他曾经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④]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古代中国有许多仁人志士都把勤政为民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评价一个官吏的“好坏”也以将人民摆在什么位置为依据。譬如在西周时期,周公旦就劝告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做到“敬天保民”。孟子也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⑤]“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只有做到“与民同忧,与民同乐”[⑥],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唐代李世民根据“君民”关系,提出了“务安百姓”的思想。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在山东十二年县官任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道靓丽的彩虹。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如所谓的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洪宣之治,甚至清康乾盛世,无不是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前期,统治阶级尤其是封建官僚士人无不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励精图治精神,他们关注民生、严格约束统治集团的贪污腐败行为,以致社会矛盾缓和,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富裕,政府府库充实等共同的特征。而在王朝末期,统治阶级尤其是封建官僚士人无不表现出漠视民间疾苦、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享受,疯狂搜刮钱财的贪婪本性,以致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艰难,政府府库空虚,直至百姓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揭竿而起,将已经严重腐败堕落的统治阶级政权推翻,再造一个相对关注民生的新政权。这是历代王朝更替中的共同特征。
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⑦]、“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⑧]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如《尚书·梓材》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就决定了它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有根本区别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决定了民本思想必然由于“二律背反”而受到种种限制,并且最终变成一种根本无法实现的政治空话。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还是欲通过整合“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且,当时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以阶级剥削为前提,民本思想与这种剥削制度有着天然的矛盾。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可以说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和践踏。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同时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加强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传统思想精华。
二、“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除了中国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结成了最紧密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对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原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同时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早在建党前夕,毛泽东就提醒人们,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并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⑨]那时候,动员群众参加战争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提高他们的劳动热情,增加生产,解决他们穿衣吃饭、居住、婚姻等问题,甚至关心他们的疾病文生等问题,调动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因此,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⑩]从而将党的群众路线系统化。
实际上,党的“群众路线”也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源泉。只有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根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必须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实践和验证,使正确的意见和真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成为群众实践的思想武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所有这些都说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这样,我们的工作,党和人民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所以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是否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和统治,根本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解放人民群众。现在则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幸福。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一定的损害,我们的事业就就遭受挫折。”[12]不仅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内,都是如此。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任何一次胜利和成功,无一不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
三、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把这个根本立场端正了,党员为民意识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把这些任务和责任担当了,党员为民意识才有坚强的落实保障。如何防止因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把这个课题解决了,我党的执政地位将不动如山。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衡量党员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要自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历史周期律早已警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忽视多数人利益,贪图私欲、腐化堕落的政党终将会被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所淘汰。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乎党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全党要深刻认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领会开展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严格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努力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落到实处,取到实效。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出发,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用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勇于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只有对人民采取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自觉地同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的特权思想划清界限。
而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忘记或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以权谋私,以权换钱,大搞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甚至追求资产阶级腐败生活方式,腐化堕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有的人片面强调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负责,只讲领导爱听的话,只干领导爱看的事,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对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不闻不问。甚至利用手中权力,与民争利,盘剥渔利,假公济私,严重损害党群关系,恶化社会风气,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我们的失去走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没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如何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呢?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体现在哪里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如何能够实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工作务实性的必然要求。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就必须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胜利。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在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三是必须坚持深入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是提升干部的“大学校”,是锻炼干部的“大熔炉”,是服务群众的大舞台。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使群众路线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政治保证。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全党同志都能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发扬传统,与时俱进,永葆活力,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①] 《尚书·周书·多方第二十》。
[②] 《管子·牧民第一·四顺》。
[③] 《孟子·尽心下》。
[④] 《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⑤] 《孟子·离娄上》。
[⑥] 《孟子·梁惠王下》。
[⑦] 《尚书·五子之歌》。
[⑧]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⑨]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选》第1卷第122页。
[⑩]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91版)899页。
[11] 《毛选》第3卷第1045页。
[12]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