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即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历史使命有了全新的,更加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我省从2003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到今年“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文化强省”,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扎实而富有成效,全省文化系统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近五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下面就从文化政策的角度着重谈谈“文化强国”国策和“文化强省”战略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
一、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文化强国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即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召开了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建设一直是大会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每次表述都不一样,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它是随着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变化、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我们党对文化的作用的认识逐步全面科学准确而变化的,它也是随着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改革开放初期,从精神文明的高度认识和部署文化建设是党中央注重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回顾和总结了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6年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鉴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中央已有全面部署,这次会议主要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提出培育“四有公民”的目标,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1997年十五大开始,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突出出来,具有了战略地位。十五大论述文化建设时,开始使用内涵更为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法,对文化发展目标也不断做出调整。关于文化发展目标在沿用培育“四有公民”提法的同时,强调要“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就”等。这表明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原来注重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塑造“四有公民”的基础上,突出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更加注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2002年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关于文化建设部分的最大亮点是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报告在已有的对文化发展目标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报告还明确了小康社会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文化发展目标上有了更新的提法。一是在党代会报告中确认了“文化权益说”。将之列入文化发展目标之一。二是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目标,是对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从新的层面给予肯定。
十七大之后,根据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我国迅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先后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党中央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是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指针。《决定》鲜明地回答了文化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发展目的的理性把握和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庄严承诺。
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是以中央全会的形式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并作出重要决定。在中共历史上,“六中全会”似乎成了研究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的代名词。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则概括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对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给出了明确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工作和部署未来工作中,都以重要的篇幅讨论了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新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的看,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目标实现了从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服务、培育“四有新人”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调整,体现了党中央对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历史使命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我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和实践
2002年前后,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从发挥山西两个资源优势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并先后把这一要求作为全省的重要工作内容写入了省委的有关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为使这一战略发展思路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省委宣传部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及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厅局,组建了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负责总体协调和实施。
2003年8月,《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以省委省政府两办文件的形式下发。标志着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正式出台。《纲要》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要求全省要以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努力建设拥有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强势文化品牌的文化强省,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大的目标;树立文化形象,使山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省份还不多,大多数省市是在2007年十七大后正式提出的,可以说我省的起步还是比较早的。
2006年10月召开的山西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宏伟发展蓝图。在“三个跨越”中明确提出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并提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要求。
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标杆意义的大会。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在山西发展的“一体两翼”中,文化发展要成为“一翼一轮”,要做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头部队”,重点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五大战略”,即“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省长王君提出,要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特别要求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
同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省属五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启了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奋进的新航程。2011年4月25日,五大文化企业集团即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正式宣布成立。
同年12月,山西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太原举行。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总结近年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工作,吹响加速建设文化强省的进军号。省委书记袁纯清对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它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提升文化自觉。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三要实现文化自为。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把文化强省建设这篇文章作好。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
山西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第一次以最高的规格召开的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大会,它的历史性、全局性、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是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员会、部署会。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袁纯清书记强调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文化强省。”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了。
从2003年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出台,到今日“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文化强省”的认识和实践,我们走过了近十年的路程,这十年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和加深的十年,是全省人民为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奋斗的十年,也是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年。
十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在建设文化强国国策的引领下,在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激励中,在抓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近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文化厅党组明确方向,审时度势,紧密结合山西文化实际,加大发展力度,抓重点,抓大项目,抓进度,抓落实,山西文化再现辉煌。
2008年文化厅党组明确提出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重点:即围绕山西文化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推动“三大转变”(小文化向大文化的转型、简单服务向全面建设的转型、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转变)、实施“五项创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发展环境、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支撑工程),实现“三个跨越”(实现由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由注重提升山西文化影响力向提高山西文化软实力跨越、山西文化地方特色向中国气派国际水准跨越)。
随即又出台了山西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即组织“三大攻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文化创新能力整合攻坚、文化软实力提升攻坚);实现“四个新突破”(精品创作生产的新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文化人才培养的新突破、文化惠民新突破);实施“七项工程”(艺术精品生产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惠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山西形象提升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
可以说,文化厅党组的发展思路的明确的,头脑是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措施是可行的;即站得高又看得远,胸怀大志,信心满满。
2009年厅党组根据新要求,结合新形势,把文化工作概括为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实施“2241430”文化精品工程(2个大型展览、2台大型综艺晚会、4部电视剧、14部舞台剧、30部文化艺术专业书籍)、坚定不移地推进“培育三大支柱(基础文化产业、新型文化产业、龙头文化产业),构建八大方阵(大力推进新型文化演艺产为方阵、新型民间工艺产业阵、新型都市娱乐产业方阵、系列文化旅游产业方阵、新型文博收藏产业方阵、新型内容创意产业方阵、动漫游戏产业方阵、美工业方阵),打造三张文化名片(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关公文化),推出十大文化品牌”的文化产业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山西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非遗保护开发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
2012年初,厅党组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两项任务、三大重点:两项任务即艺术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三大重点即九个字:抓转型、抓资源、抓项目。提出新的七大工程:即双百凝心工程、百县强基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四级保护工程、产业集聚工程、五大引导示范工程、标杆旅游演艺工程。把工作着力点概括为1个主题(文化强省建设)、4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大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开始进入中西部先进行列)、1个提升(山西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创新力、感染力等山西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163个文艺院团全部完成了转企改制,多次受到中宣部、文化部表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走西口》《傅山进京》《解放》《大红灯笼》《山村母亲》《粉墨春秋》连获全国精品剧目大奖;文化产业跨越式突进,开始迈入与全国同步发展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顺利推进,四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初显生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体系进入快车道,乡村两级文化站、文化室实现全覆盖。
可以说,近五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在本届厅党组的领导和带领下,山西文化发展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无论省直单位还是全省各地市都积极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抓项目,抓服务,出人才,出作品,共同营造了山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文化强省”做出了积极而卓越的贡献!( 厅政研中心 杨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