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沙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通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提升了长沙地区图书馆服务效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据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透露,今年底,长沙市民有望仅凭一张读者证,浏览长沙100家图书馆的文献和数字资源,走进离自己最近的一家图书馆,实时享受借还图书、听讲座等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整合资源促共享
一卡在手 100家图书馆通借通还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以长沙市图书馆为总中心馆的区域“总分馆”服务网络正式开通,加入“总分馆”体系的图书馆实现书刊通借通还。也就是说,开通“馆际读者”功能的读者凭一张读者证可以在30家图书馆中的任一家借书,要还书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就近还书就可以了。王自洋馆长介绍“‘总分馆’制下的馆际读者可通借通还,在方便读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30家图书馆近200万册图书的使用率。”
长沙市探索推出的总分馆制,就是以长沙市图书馆为一级总中心馆,县(区)级图书馆为二级中心馆,共用采、编、流程序,统一工作规则,统一服务规范与水准,在中心馆与各分馆之间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目前全市“总分馆”服务网络内共有30座图书馆,其中长沙市图书馆为总中心馆,另外包括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开福区、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望城区8个县(市、区)图书馆,及八方社区图书馆、团市委杜鹃分馆、颐而康分馆、拓维分馆等。
“总分馆”服务网络的开通,有效整合了区域图书馆的文献和数字资源,满足了读者阅读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2012年上半年,在长沙市岳麓区,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由仅有的1家增至8家,初步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据了解,为配合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沙将全力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到今年底,全市有望将总分馆(服务点)服务网络成员扩充至100家,到“十二五”末,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地区,资源服务“一卡通”。
共建资源保优质
社区分馆 居民自主选购图书
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是当今年世界各国图书馆发展的通行做法和必然趋势,2012年1—4月,长沙市图书馆先后设立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开通“总分馆”网络,拓展数字资源服务,使长沙公共图书馆服务“遍地开花”。但长沙市图书馆高瞻远瞩,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想方设法优化资源的质量,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和协同合作的资源共建道路,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5月22日,湖南省首个对外开放的企办图书馆——长沙图书馆颐而康分馆正式开馆。该分馆由长沙市图书馆与湖南颐而康保健连锁股份公司合力共建,馆藏图书近10000册,其中,颐而康公司15年来收集的古今中外有关按摩、保健、养生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成为该分馆的一大特色。
“你的社区书库,你做主”选书活动的消息在长沙社区里一传开,东风二村社区书记陈慧就接到了众多热心居民的报名电话。6月17日上午, 在她的带领下,10名选书代表来到湖南省图书城,与高桥街道金环社区、望月湖街道岳龙社区一起参加选书活动。现场的26名选书代表都是社区的居民,有退休职工,有上班族,也有中小学生,他们根据社区居民的阅读喜好,为社区图书馆精心选出了各类图书共三千余册。长沙市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刘西义说,“在‘总分馆’共建共享过程中,市馆采编部选购图书尽量用从下往上的自选形式,买什么书让读者说了算。”
王自洋馆长表示,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和遗漏,建立各具特色的图书馆资源体系,优化馆藏结构,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对于推动和加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设计制度推长效
拟出台《长沙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
怎样才能保障长沙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成果,建立共建共享长效机制?“总分馆”服务网络顺利运行后,长沙市又在制度规范上下起了功夫。目前,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草拟的《长沙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正在酝酿出台。
记者了解到,《长沙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长沙图书馆为总中心馆,各区、县(市)图书馆为中心馆,街道(镇)、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为分馆(服务点)以及街区自助图书馆、农家书屋、农民自办图书馆、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吸收企业、学校等其它系统图书馆加入的地区图书馆网群。
据透露,《长沙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亮点多多。其中,各分馆(服务点)可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确定本馆特色,在满足常规服务外,重点突出各自的特色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从广义来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对象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还包括图书馆的馆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等。为达到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资源协调管理体系的目的,《方案》规定将通过建立组织领导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工作管理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利益协调补偿机制等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