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十一期简报
发布时间:2014-07-23 10:55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7-23

编者按: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至今,虽已明确了我市的亮点工作与品牌特色,但对照创建标准依然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工作做实、把亮点做亮?这就要学习先行示范城市的成功经验了。

    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该市公共图书馆以总排名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评审,并获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

    苏州--“以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城市中,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审核。

    马鞍山--多姿多彩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该市用两年时间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成为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嘉兴、苏州、马鞍山均是示范区先行城市的成功案例,我市应当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认真借鉴与学习。

 

 

 

赴嘉兴、苏州、马鞍山三地学习考察报告

市创建办考察小组

   

201310月,我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为提高我市创建水平,学习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城市的成功经验,扎实有效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4422日至25日,由市创建办副主任、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潘丽云,市创建办副主任、市文广新局副局长万小亻毛    带队,各县区分管领导、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参与的考察组一行12人先后赴嘉兴市、苏州市、马鞍山市学习考察。通过考察,考察组成员学到了三地在第一批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中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找到了我市创建工作的差距和不足,为更好开展我市创建工作找准了标杆。

一、三地主要创建经验

(一)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嘉兴市以总排名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评审并获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此次考察组考察了嘉兴市图书馆、大桥镇分馆。嘉兴市目前已成功构建“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该体系是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分馆为纽带,以社区(村)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市54个乡镇均实现了图书馆全覆盖,每个分馆的日均读者量和到馆人次等数据均超过了个别县级图书馆的指标数。

嘉兴图书馆模式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市、县、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全覆盖的同时,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实行书刊借阅全市“一卡通”,在总分馆体系内,文献资源统一流通、统一检索、通借通还。

在资金保障上,嘉兴市采取“三级投入”“集中管理”的保障措施。即市、区、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入,作为总馆的市图书馆集中分配使用。

   (二)苏州——“以效益为导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苏州市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城市中,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审核。此次考察组先后考察了苏州市吴江区横扇社区服务中心和松陵镇叶家港村委会,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市图书馆以及桃花社区。该市创建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的制度设计体系。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全过程中,苏州将制度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逐步形成了“以效益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已形成的制度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制度,公益性文化设施均衡布局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等。第二,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设施网络全覆盖。第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目前,苏州已建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和通借通还,固定设施和流动服务相互配合,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第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该市城区及下辖4个县级市已全面完成行政村“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三)马鞍山——多姿多彩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

在马鞍山考察组先后考察了马鞍山市东苑社区、马鞍山文化馆、太白镇综合文化馆、当涂县桃花社区服务中心。该市用两年时间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成为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由于同处中部地区的马鞍山市情与我市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马鞍山的创建经验对于我市的创建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首先、该市坚持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做好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和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其次,激发市场活力,让文化供给从“单一”向“多元”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补贴、让利惠民等方式,既让传统的演艺团体迸发出新的活力,又撬动市场资源提高了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再次、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如免费开放一系列的文化场馆,搭建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平台,打造数字化的文化传播网络,保障特殊群里的文化需求等方式,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走访三地,能感受到创建工作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尤其在制度设计上政府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用全局的眼光统筹规划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不仅仅立足于两年的创建指标任务更要立足于长远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绩效考评制度和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制度,引起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工作考评机制,人才管理培训机制,文化志愿者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机制都亟待完善。

   (二)积极发挥市场作用

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光有政府这一只手的作用是不够的,从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发挥好市场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可取少。比如政府购买文化岗位、文艺节目,引进培育文化企业,或者将影剧院等国有文化设施交给专业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此给文化市场注入新活力。

   (三)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知晓度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创建工作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群众随机调查。这要求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把侧重于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度、知晓度作为努力的重要方向。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启示

    (一)推行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建设

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半年左右时间在全市集中打造20个左右示范乡镇(街道)、40个左右示范村(社区),使之成为我市基层公共文化示范点,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目标。

    (二)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制

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全部出资或部分出资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我市拟通过制定《新余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办法》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拟出资10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进行购买。

    (三)加快打造我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通过借鉴三地尤其嘉兴市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加快建设我市的总分馆体系。具体来说,总馆由新余市图书馆和分宜县图书馆分别担任,承担市级和分宜县内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中的总馆职能,发挥图书馆业务管理的作用。分馆主要由各乡镇图书室承担,其中,在市本级总分馆服务体系中,渝水区图书馆、各学校、企业、社区等图书馆承担的也是分馆的角色和功能。渝水区图书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本辖区内的总分馆支系统,由区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分别承担该支系统中的总、分馆职责。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和研究

    要加紧围绕“社会文化团体的培育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研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和课题研究工作,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建立适应新余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制度体系,并形成规范、编印成册,为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提供经验,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五)加快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五位一体”,打造“一站式”文化服务中心

    要在全市行政村加快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将农村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实现“五位一体”,在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的基础上,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建设为“一站式”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期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达到真正为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