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 2014年7月16日
玉林市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今年以来,玉林市在推进“两城市一中心”建设中大打“文化牌”,注重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创新、丰富和开发中焕发新彩,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
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市6万多件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建立文物档案,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分期分批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历史遗存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大力改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状况。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
强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继续实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拓展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博物馆、纪念馆的展览展示水平。加快推进玉林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在2015年底前建成并开放。建设铁力木博物馆等“百家博物馆”。建设行业博物馆、国有企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展现我市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桂南采茶戏、广西八音以及列入玉林市“非遗”名录的69个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按批次遴选命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示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田野调查。启动“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编辑出版“非遗”系列丛书,开展“非遗”文艺展演。培育和推荐自治区级、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开展特色岭南文化遗产研究
推进玉林特色岭南文化研究,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整合高校、社团等力量,开展玉商文化、侨乡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入研究,形成一批学术成果。编纂出版《玉林文化大典》(系列丛书),启动《玉林特色岭南文化丛书》编纂工作。继续实施古籍普查成果整理研究工程。组织开展博白客家文化艺术节、王力学术研讨会等文化节庆和学术研讨活动,提高玉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创建历史文化名镇(街)名村
全面做好高山村、萝村等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更新与利用。开展玉林市历史文化名镇(街)名村评选命名工作,用7年左右的时间,推荐命名30个左右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和名村。编制各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李丽阳)
福绵区全力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村建设
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福绵区以“夯实基础、培育亮点、形成特色、整体推进”为工作思路,以打造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村为突破口,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村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该区根据实际,从全区6个镇116个行政村中选择基础设施条件好、群众文艺意识强、文化氛围浓的30个村作为村级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全力帮助示范村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十个一”(一个乡情村史或历史文化展示厅、一个广播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个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个文化舞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文化宣传长廊、一套遵德守礼提示牌、一套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标准,对各个示范村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要求。
目前,该区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工作正在有序稳步推进中。此外,福绵区还将建设6个村级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示范点,为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