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简报总第23期
发布时间:2014-11-18 16:23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1-18

【本期导读】

良山镇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文化盛宴遍山乡

——良山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编者按:今年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在全市拉开了序幕,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注民生、亲民爱民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让城乡老百姓共享文化成果,不断追求梦想、推动跨越、奋力推进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创新实践。良山镇作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乡镇,紧紧围绕市区委对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强化措施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农家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民剧团中,各类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在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无论是居民、农民还是外来务工者,闲暇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天地。

 

文化设施覆盖镇村

 

盛夏的傍晚,华灯初上,良山镇文化广场上已是一片喧闹,跳舞的,打太极的,玩滑板的,蹦蹦床的,热火朝天,其乐融融。家住镇上的宋秋香在跳舞队伍里已经跳了半个多小时,“每天散步后,就来广场跳跳舞,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宋大姐告诉笔者,这差不多已经成了附近居民共同的生活习惯。

然而拥有一个供居民休闲的文化广场已不仅是城市居民的特权,在良山镇白沙、下保、周宇等村委都建设起300m?以上规格的休闲广场,村里的农民在农闲之余都会到广场上跳广场舞、练太极拳,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如今,在良山镇活跃着17支健身舞蹈队,她们激活了农村文化一池清水。

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农村一线的每个角落,该镇党委、政府按照“五位一体”要求,积极落实“一村一室一广场”工程,保证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都有农家书屋,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小广场。文化阵地的全覆盖,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文化服务普惠大众

 

在周宇村的农家书屋,琳琅满目的书籍整齐的摆在书架上,前来借阅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村民李小宝是这里的常客,闲暇之余他总要到书屋里转一转,看看养殖方面的书籍,一呆就是半上午。“过去没事的时候,不是打麻将就是唠闲嗑。如今村里有了这么便利的资源,真的成了我们最好的去处。既能学文化,又能学技术,农闲再也不闲了”。近年来,良山镇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用“文化大餐”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镇11个村委都建起了农家书屋,覆盖率高达100%。每个“农家书屋”基本选配图书2000余册,涉及法律、生活、科技、健康等多个类别,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极大地满足了百姓的求知需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山镇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技术上给予农民指导。在下保村八石坡生态农庄专门建立了一个功能设施齐全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通过这一平台,诚邀专家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科学素质、切实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文化活动塑造品牌

 

717,艳阳高照。在周宇村委的村民活动中心,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该村腰鼓队队员们正在备战722日的“《激情渝水——心系群众》寻找‘新余达人’才艺大赛”,准备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风姿。平时都在田里干活的村姑村嫂们,换上舞蹈服瞬间变成舞台上闪亮的“土明星”。

近两年来,良山镇坚持“向群众要文化、帮群众演文化、让群众享文化”的思路,采取“政府搭台、群众演戏”的方式,让节目从群众生活中来。由于演员来自群众,节目面向群众,欢乐留给群众,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镇各种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乡村文化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红歌会”“达人秀”等多股“文化劲风”刮遍良山的每个角落,也形成了“年年有主题,岁岁有创新”的良山特色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在镇政府扶持下不断壮大的下保艺术剧团走进各个村委,免费为群众送戏,带去欢乐;也荣登各大舞台,一展头角,打响了农民艺术剧团的金色招牌。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大餐”,欢乐和谐、昂扬奋进的文化气息遍布良山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