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贵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19期
发布时间:2014-11-28 16:22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1-28

贵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办公室                 2014117

 

                  

打造文化品牌  垒筑道德高地

   ——贵阳市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公共文化品牌“道德讲堂”建设

贵阳市把“道德讲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文化活动品牌,认真创研宣讲内容、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构筑起市民素质提升平台,不断丰富服务市民手段,实现服务均等化。2013年至今,全市共投入8300万元活动经费,共建道德讲堂2955个,开展活动6.8万余场次,547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打造市民素质提升平台。实行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全市道德讲堂建设。一是坚持领导领衔挂帅推。成立贵阳市
“道德讲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牵头负责推动道德讲堂建设。二是坚持完善制度规范推。全市统一下发指导手册,着力规范讲堂建设。市级在贵阳孔学堂建立贵阳市道德讲堂总堂,在阳明祠、碧海社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建立80个精品讲堂,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市、县)相应建立总堂,各乡镇、行政村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建讲堂,文明单位、百人以上的窗口单位和食药企业、高校及中小学建讲堂,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道德讲堂网络体系。三是坚持财政保障重点推。将讲堂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丰富服务市民手段。创新载体、优化手段,推进道德讲堂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一是规定宣传部长上讲堂。统筹安排各级党委宣传部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成员走进基层讲堂,实现宣讲内容大众化,目前共举办宣传部长进讲堂活动100余场。二是打造“流动道德讲堂”。将志愿者、道德模范、行业标兵、身边好人、“五老人员”等纳入德师队伍,推动讲堂主持人、宣讲员和文艺小分队进村寨、进工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实增强道德讲堂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宣讲形式多样化。三是打造远程道德讲堂。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电视台远程教育频道、市属各类媒体网站等资源,实现宣讲载体立体化。今年以来,全市共制作拍摄道德讲堂示范课件5个,上传贵阳党建网(贵阳远程教育网)、贵阳文明网及高清电视互动平台贵阳远教栏,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网上在线学习、点播学习及下载视频资料观看。

不断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一是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信用评价“红黑榜”、“我们的节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慈母贤惠孝女”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市民形成良好的素养。二是重融入先进人物学习宣传。坚持“积德榜”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步,用先进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案例,移风易俗、教化群众。目前全市建成“积德榜”1200个,上榜先进模范人物5000余人次;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6人。三是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以“绿丝带”志愿服务平台为载体,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教育引导志愿者将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服务对象身上和服务项目过程。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46万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30万人次以上。四是融入行业规范管理。在医院、宾馆、车站、银行等行业,大力推进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规范建设,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量。五是重融入学校教育内容。编写具有贵阳特色系列教材《贵阳市国学者读本》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发放,通过开展“开笔礼”、“成人礼”、“汉唐婚礼”教化活动等,实现核心价值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