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 2014年11月4日
文化部、财政部督查组对玉林市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中期督查
2014年10月29日至31日,文化部、财政部督查组一行7人来到我市,通过听汇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中期督查,并给予了反馈意见。我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满昌学,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晓泉等领导陪同督查。
在汇报会上,市委书记王凯向督查组汇报了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他说,玉林市高度重视,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并作为我市“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建成“两城市一中心”工作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加强创建工作领导,全面落实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实施“五大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设“六大活动板块”,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利民;“三个突出”推进制度设计研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强创建过程管理,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在创建规划落实情况及成效方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化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特色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明显加强。虽然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玉林模式”,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为在西部地区建设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的公共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在玉林期间,督查组还到玉林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和兴业县图书馆、城隍镇文化站、城隍村、大西村,葵阳镇新荣村上泉自然村等地督查;与此同时,督查组对我市创建工作台账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
在反馈会上,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向红充分肯定我市的创建工作。她认为,从2013年11月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能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多方筹措创建资金,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各种媒体积极介入宣传,创建氛围浓厚,创建成绩显著。她建议,玉林市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关键环节,花大力气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衡发展;要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加快对县、镇、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适当地增加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要加强对参与创建工作的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让工作人员准确理解和把握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要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市直和县(市、区)的年度绩效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严格考核,严格测评,严格问责,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开展。陈副司长还代表督查组对我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评定:在24个重点指标中,评定我市“乡镇(街道)、社区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等13个指标为“优”,“市、县设施建设”等8个重点指标为“良”,“公共图书馆建设五项指标”等3个重点指标为“中”。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满昌学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他表示,要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将其作为载体加快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对督查组的评定结果和反馈意见,市委、市政府将正视问题、找准差距、落实责任、迅速整改,把中期督查作为我市创建工作的转折点和新起点,全力推进、确保创建目标得以实现。(李永鹏 关伟)
玉林市文化团队蓬勃发展
玉林民间文艺有着丰厚的沃土和优良的传统,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重要性地位的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组建文化组织和文艺团队的积极性越发高涨。2014年仅市本级就成立了戏剧曲艺协会、山歌协会、楹联学会、“三石”文化研究会等文化组织和玉林爱乐乐团等文艺团队。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协会、学会等各类文化组织200多家,文艺团队近千支,业余文艺工作者近2万人。依托全市136个文化志愿者分支中心和基层站点,蒲公英之家、红豆义工协会等公益性社团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人数超过2000人。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成为颇具实力的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草根派”;玉林市书法家协会获评为2013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在我市陆川、博白和广东廉江、化州等客家人聚居地,陆川县良田啀戏艺术团每年演出近200场。
此外,通过引入理事会这一社会管理组织形式,使群众更好地行使公共文化事务管理权,促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兴业县城隍镇城隍村于2009年选举产生理事会,发动群众建设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李丽阳 王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