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简报总第29期
发布时间:2015-01-23 11:08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01-23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总第29     2014年12月5

【本期导读】

郭力根部长在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全面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我市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协调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正式运转。

从现在开始,我市将以协调机制为依托,从整体上谋篇布局,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聚合各方面力量,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特点,有效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和服务效能,保障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今年3月,文化部牵头成立了20多个部委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正式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9月,由省文化厅牵头负责,建立了省级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在我们市,由22个部门参加,成立了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并于今天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各相关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共同建立起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第一,要充分认识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文化是现代经济的生长点。经济的文化含量越高,则其价值越高,竞争力越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对道德建设的规范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党中央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三个体系”建设。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三个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位的事,也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党委政府各个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第二,要充分认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质,文化资源的配置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更多的应该由政府来主导,这是保证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就是通过政府来配置公共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均等享受文化的权益。

第三,要充分认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是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的重要举措。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执行、督查、考评、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有利于明确层级责任,解决政府规划和部门协调问题;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有利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水平;有利于配齐配强文化队伍,专兼结合,综合使用;有利于保障经费,规范管理,良性运作。从而实现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共建共享、提升效益。

第四,要充分认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迫切需求。当前,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面临下降的压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可以全面整合各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资金、项目和资源,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去年,我市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借助“创建东风”我们提出了“一县三馆一剧场”、“一乡一站一戏台”、“一村一室一广场”的要求,带动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建设,这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带动作用。我们要及时抓住机遇,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稳增长、惠民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理清思路,立足实际,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面,我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四个要求:

(一)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是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阵地,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先做地基,再做上部结构,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结实,所以,我们要建设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有一个载体,能够向群众开放。

(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哪里?在市里,还是在县(区)?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我看来,可能县(区)是最重要的。现在,农民工和农民工进城很多,这些人大都集中在县(区)。群众在哪里,公共文化资源就要向哪里集中,服务就要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因此,要特别做好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三)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基础设施有了,就要考虑怎么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搞进去。不能仅仅是建一堆“空房子”,搞一堆土建,文化的内涵精神也要跟进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要跟上去,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目前,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要求,结合新余实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设标准: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标准,主要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二是内容建设标准,重在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供给能力;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标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四是考核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树立正确导向;五是政策保障标准,主要是指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措施。这五个标准要请同志们认真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在实践中能够逐步贯彻落实到位。

三、认真履职,协同作战,合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在,我市已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各成员单位要坚持团结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形成统一指挥、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面整合的良好局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组重在统筹协调、重在整合联动,要主动和各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和协调,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资源、项目和人才。各成员单位要坚持“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科学规划,服务基层;循序渐进,完善体系;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确保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向前推进,确保协调机制有力有序实施。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分工协调作用。协调小组各部门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协作意识,自觉打破 “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及时与文化等相关部门沟通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工和资源优势,在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文化政策、文化惠民工程、服务机制创新、部门和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发挥公共文化政策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最后,要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综合服务作用。协调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新局,负责整个活动的日常事务,是协调组各项决策的执行者、推动者,同时也是协调组的参谋助手。协调组办公室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工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性、普遍性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就一些重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二要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目前,市里已建立了公共文化建设协调机制,要推动各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三要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及时发现、总结、宣传一批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以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

    同志们,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项工作具有普惠性质,是当前文化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一项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靠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希望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研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通过多种措施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系统的“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社会的“大循环”,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发展水平,为把新余建设成“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典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