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张掖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39期)
发布时间:2015-03-24 15:48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03-24

打造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邦

——张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答记者问

 

20127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来张掖视察,陪同视察的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原司长于群认为张掖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与文化部、财政部开展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紧密契合,建议张掖申报创建示范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开展申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311月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20131220日,张掖举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仪式。今年2月,市上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陈克恭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创建动员大会,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实施。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张掖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如何,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市创建办公室主任、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万福。

记者:张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哪些优势?

答:一是张掖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战略要地,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三带”和“十三板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张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东西文化、南北民族交融荟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掖自然风光独特,冰川雪山、森林草场、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聚于一域,是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裕固族文化也是张掖文化的重要特色。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发展文化事业最为宝贵的基础。二是张掖文化事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均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为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利契机。三是具有优良的的文化发展环境。近年来,张掖围绕生态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大力推进“四市”和“五大”建设,精心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靓丽名片,着力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形成了一产稳固、二产创新、三产扩容的内生增长型经济发展格局,为示范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四是具有较好的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我们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积极融入生态张掖建设工作大局,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创作编排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创建示范区奠定的工作基础。

记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意义?

答: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二是有利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三是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和文明张掖建设;四是“为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助力起航。与此同时,通过示范区创建工作,更好地发现、研究和解决张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张掖作为典型的现代农业地区,通过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的经验和做法,对作为农业大省的甘肃省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记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按照文化部、财政部下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主要包括设施网络建设、文化服务供给、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组织支撑体系、运行绩效评估和制度设计研究等6个大类工作,涉及30个项具体内容。

记者:目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张掖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建立了“五大体系”。一是设施网络体系:实现了市、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室和文化广场。二是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巩固发挥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阵地实现了免费开放,根本上解决了广大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实现了大型节会“年年办”、数字电影“月月映”、广场文艺“周周演”、群众文化“天天有”的目标。三是资金保障体系:创建期间全市将投入16.7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级财政每年分别设立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和500万元,每年分别拨付创建经费100万元和20万元。四是政策制度体系:市上出台了文化大市建设意见、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示范区创建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将“乡村舞台”确定为制度设计研究主要内容,通过示范区创建将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五是人才支撑体系:全市文化专业技术人员42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6人;连续三年为基层招考大学生文化专干120多名,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专干均在3人以上;为606名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评定了高、中级职称;320多支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文化艺术舞台,35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参与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形成了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艺术团体、文化志愿者三支文化工作队伍。

记者:张掖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何特色?

答:我们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基本理念和“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的奋斗目标,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融入生态张掖建设工作大局,围绕大景区建设,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围绕大互市建设,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大博物馆建设,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围绕大运动场建设,实现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的靓丽名片。

记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张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依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在公共文化思想认识、设施网络建设、服务供给方式、制度设计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强。

记者: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下一步如何打算?

    答: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进一步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两大机遇”,充分利用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大平台”,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文艺创作、制度设计建设四个重点,大力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经过不懈努力,把张掖市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供给均等、活动内容丰富、保障措施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力争建设全省一流、西部领先、富有特色的宜居宜游生态文化城市。一是继续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工程。围绕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已规划项目,兴建一批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四级”文化网络设施。要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和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依托“智慧张掖”建设,在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二是加快推进“五个融合”。以“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大农业” 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实践中,要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丹霞等自然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承接文化服务、增添文化元素等方式,在研发文化产品、创新文化服务、扩展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企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把积极推进“大博物馆”建设,彰显特色文化,聚集文化要素,促进文化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三是进一步提升文化供给水平。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发挥文化专业人才、民间社团组织和文化志愿者引导和服务作用,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品牌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演、展、赛、读”等各类文化活动,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在推进文化馆、图书馆馆理事会制度和总分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五是形成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把制度设计研究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政策制度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工作来抓,探索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张掖模式,制定出台一批能够有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政策制度。(市创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