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嘉兴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态信息(2015年2-3月)
发布时间:2015-04-03 14:53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04-03

嘉兴市迅速贯彻落实《意见》加快推进国家文化示范区创建

 

 

春节前后,嘉兴在回顾、总结2014年度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经验和亮点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以中办、国办《意见》的学习贯彻为抓手,合力推进2015年的各项创建任务。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召开创建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为全面迅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320日,嘉兴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创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创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市长柴永强,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一伟,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登峰,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文化局局长金琴龙,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市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柴永强副市长主持。

会上,金琴龙局长首先总结介绍了2014年嘉兴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和创建成效,分析了创建工作的不足之处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部署了2015年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任务。金局长指出,今年的创建工作主要是突出“六个全面”:一是全面落实《意见》,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全面强化品牌,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全面整合资源,推动工程落地;四是全面创新突破,形成新的亮点特色;五是全面创作实践,丰富产品供给;六是全面做好对接,迎接文化部验收。

随后,柴永强副市长宣读了《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4年度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的通报》。海宁市和海盐县就创建工作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会上还审议了《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市文化局副局长陈云飞就这两份《意见》分别作了起草说明。

最后,陈越强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我市2014年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突出成绩,认为创建有成效,创建有特色,百姓有实惠。他指出,加快推进我市各项示范区创建工作,一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二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三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补齐示范区创建短板,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同时指出,应全面落实示范区创建目标责任,要高度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感,通过文化惠民增强百姓幸福感。他建议,应强化市县两级联动,强化配合,持续保持创建合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部的评审验收。

贯彻落实《意见》,柴永强副市长赴海盐县调研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

为总结推广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制的试点工作经验,312日下午,柴永强副市长专程赴海盐县调研。柴市长主持召开了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了海盐县政府和县文化局关于试点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工作的汇报,并实地检查了海盐县文化馆澉浦镇分馆的运行情况。市文化局局长金琴龙、副局长陈云飞,海盐县副县长王临珅,海盐县文化局及澉浦镇的有关领导等参加调研。

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点突破项目,在全国尚没有成熟的先例。2014年我市确定海盐县为先行试点县,海盐县政府于去年12月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召开了文化馆总分馆成立大会,并为每个镇(街道)文化站颁发了海盐县文化馆分馆的牌匾,相应组建了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总分馆运行的例会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等,构建了以县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全县实质性地拉开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序幕。

柴市长充分肯定海盐县的试点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盐县敢于担当,勇挑重担,试点文化馆总分馆制工作有内容、有机制、有创新、有成效,为示范区创建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二是总分馆试点的制度设计框架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当地实情,又有创新突破;三是实行总分馆体制后各项工作成效明显,运行态势良好。柴市长对总分馆制的下一步发展也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坚持总分馆运行的标准体系;二是要强化各地的特色,做到“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三是要认真“对接”群众需求;四是要“众参与”,即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总分馆的活动中来;五是要“重融合”,重视文化系统与社会行业社团的融合发展;六是要建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定队伍,强化绩效,让群众满意。

 贯彻落实《意见》,嘉兴市文化局召开县(市、区)分管局长学习贯彻会

310日,2015年第一季度全市社会文化工作分管局长例会在平湖市召开。南湖区、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各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经开社发局分管局长、文化科长,嘉兴港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以及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传达学习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交流当前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刘靖处长重点解读了《意见》及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等四个政策性文件,各县(市、区)及两馆一中心回顾交流了一、二季度的亮点工作,进一步明确梳理了今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会上,市文化局陈云飞副局长回顾总结了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地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做好结合、统筹、深化、宣传等四篇文章。要求各地把中办、国办意见与我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相结合,补齐短板、总结提炼,抓创建指标落实,创新引领出经验;做到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统筹,文化有约品牌建设市、县相统筹,固定网点与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相统筹;深化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深化文化员下派、村(社区)文化专职管理员两员机制全覆盖,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报、网、声、屏等媒体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满意度、参与度和知晓率。陈局最后强调,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最关键的一年,我们一定要以《意见》的出台为新起点,咬定目标,狠抓落实,为构建东部地区示范、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以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而努力。

贯彻落实《意见》,海盐县深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

313日上午,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首次工作例会在县大剧院202会议室顺利召开。海盐县文化馆各镇(街道)分馆馆长、中心主任和文化馆总馆全体干部职工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传达了2015年度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重点工作计划及《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海盐县文化局副局长刘支群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总分馆全体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要加强合作,扎实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工作机制的顺利运行;要落实保障,大力鼓励文化馆总分馆工作人员创先争优。

会上,文化馆总分馆设立的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表演艺术指导中心、视觉艺术指导中心、文学理论信息中心四大中心自主讨论。成员们积极讨论、献计献策,力求为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为繁荣全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贡献出一己之力。

贯彻落实《意见》,嘉兴文化馆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服务供给

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强化城乡公共文化的均衡供给,嘉兴市文化馆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整合优质资源,将各类公益演出、培训辅导等送到农村文化礼堂,并积极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指导工作,旨在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着力打造农民群众精神家园。

制订服务方案,配送服务菜单。根据文化礼堂工作相关要求,嘉兴市文化馆积极开展调研,同时结合省文化馆“百名专家联百村”的“春耕、夏种、秋收、暖冬” 四季行动,推出了《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四季服务项目方案》,落实全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预案,向全市农村文化礼堂配送了包括培训、辅导、演出、业务指导、人才培训等238项内容的服务菜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组织特色活动,培养文化团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业务指导员和志愿者联合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座谈,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帮助创作富含民间韵味的大批村歌,并辅导村民参加村歌大赛,其中有多首获村歌赛大奖。根据各文化礼堂的特点先后组织举办了大桥花园村巧手妈妈团民间手工艺展、文化礼堂风采摄影作品展、嘉善洪溪村的辣妈宝贝汇报演出、秀洲区花鸟港村的村嫂摄影成果展等文化礼堂特色活动。

文化活动下乡,打造精神家园。嘉兴市文化馆制作了包括《中国梦?万家乐“最美嘉兴人”美术、摄影流动展》、《“禾城牛影”摄影展》等5套流动展板在文化礼堂进行巡回流动展览,组织包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文艺专场在各省级示范点演出,把文化精神食粮送到农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花开,树立新的地标。嘉兴市文化馆着眼文化礼堂“建、用、管”三个关键结合点,特别是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上形成特色,从而打造出“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嘉兴农村文化礼堂。如今,一首“村歌”、一则“村训”或“村规”、一支以上宣传文体队伍、一台“村晚”、一个“善行义举”榜(栏)、一次以上“文化走亲”活动、一幅“村民全家福”或“村民笑脸集成照”,将文化礼堂建设与村庄特色优势相结合,强化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作用,进一步把农村文化礼堂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切实增强文化礼堂的生命力,使之真正成为乡村“凝神聚气”的地方,让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借此打造文化荟萃的“农村新地标”,是我市文化礼堂建设中另一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