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5月29日
责任领导三分天下,分片包干互相推动
枣阳市紧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一契机,动真劲、出实招,真抓实干,破解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难题,责任
领导三分天下,分片督办平衡推进,创建工作均衡发展。618万财政资金为三个镇文化站去掉空壳、9个乡镇文化站得到完善、150个村文化活动室成为示范,均等化推进成为亮点。
一、领导挂帅,督办创建显成效
随着创建工作的逐步深入,枣阳市政府发现,一些部门和乡镇、村存在着等待观望思想,上面说一下,下面动一下,有的乡镇重视创建工作,行动扎实,有声有色;有的乡镇找理由找借口,互相观望,行动迟缓,发展不平衡。枣南片区和枣北片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发展不平衡。为了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他们把全市划分为三个片区,市长何飞、宣传部长吴恒、分管副市长刘国清对全市创建工作三分天下,责任到人,分片督办。市长何飞督办市直部门;宣传部长吴恒负责枣北片区、分管副市长刘国清负责枣南片区,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题研究会及督办会,同时市政府办抽出4名干部充实市创建办开展督办工作,文体旅新局全员上阵,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分成9个督办组,每个组包1-2个镇(办事处),逐镇逐村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创建进展情况,有效破解了创建工作不平衡难题。
创建之初,枣阳市18个乡镇(办事处)只有9个有站舍,其余9个属于无站舍乡镇,存在相互观望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示范区创建进程。枣阳市领导分片包干,督促督办,有效地解决了文化站有站无舍、有名无实的状况。特别是枣北片区鹿头、琚湾、刘升等3个综合文化站建设,仅用了15天时间,就解决了文化站建设资金保障、站舍选址、功能设计等问题,多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破解。
二、财政保障,标准化建设出亮点
枣阳市领导在分片包干落实示范区创建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乡镇存在重产业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造成乡镇、行政村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为此,枣阳市长何飞及时召集市政府办、创建办、文体局、财政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创建专题会,重点解决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的瓶颈问题。2015年,枣阳市政府对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将馆(站)免费开放配套经费和“5、4、3”公共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图书馆购书经费和送戏下乡经费的投入。
针对城区公益性文化场馆不达标问题,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新建“两馆”方案,图书馆新建面积将达到8000平方米,文化馆新建面积将达到5000平方米;全市18个综合文化站,均按照“3室1厅”,具备远程教育、小型演出、排练、书画、摄影展览等功能建设,其中9个达到文化部制订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制订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的要求; 8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有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功能活动室,常年免费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图书阅览、远程教育、露天电影放映、健身舞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无文化活动阵地的难题。
三、破解难点,均等化服务成常态
枣阳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市政府增大文化惠民经费投入,以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匮乏、群众文化生活单一为抓手,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均等化发展。他们采取镇直部门调剂与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有效整合当地文化人才资源,实现了乡镇文化站配置3名专职文化服务人员,村(社区)配备1名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保障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枣阳市在开展文化“三下乡”惠民活动中,注意城乡平衡,均等化推进,在做好城市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惠民活动,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10场,放映公益电影7100场次,图书馆送书下乡40天(次)等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常态化,城乡居民共享文化盛宴。(枣阳市创建办)
送:文化部、财政部、省政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常务副市长王兆民、宣传部长郭忠、副市长丁亚琳,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新、巫志南、杨永恒;市创建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发: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宣传部长,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共印1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