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 5 27
同 根 同 祖 同 源
——2015赣州市与郑州市开展区域文化联动纪实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也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赣南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根源是汉文化。江西赣州与河南郑州,一南一北,同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赣南客家文化与河南中原文化同根、同祖、同源,两地血脉相连,亲如一家。
夏初时节,百花盛开,万木葱茏,一片生机。
就在这个心旷神怡的季节,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关于组织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活动的通知》部署,在继2014年11月郑州市来我市开展文化交流之后,2015年5月11日—15日,赣州市文广新局组织部分县(市)文广局局长到郑州市开展了“2015赣州市 郑州市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在郑州期间,我市举办了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学习了郑州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考察了郑州市和开封市“非遗”保护工作,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欢迎回家”的挚热亲情,令人感触至深。
办展览:展示赣南客家文化新风貌
5月12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在郑州市群艺馆开展,赣州市与郑州市文广新局同仁一起参观了展览。郑州市群艺馆提供了最佳的展出场地,20多块展板展现了赣南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保护现状和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展厅内投影幕布与郑州市群艺馆大楼外墙大型LED显示屏同步滚动播放“我们的家园”赣南客家文化宣传片和赣南地方戏曲。郑州《大河报》、郑州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对展览作了详尽报道。
此次展览内容特色鲜明,特别是赣南采茶戏、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让郑州市民耳目一新,观展市民络绎不绝,每天上千人。开展当天,一位定居郑州多年的赣南籍市民闻讯专程赶来,激动地拉着我们工作人员的手说,“很好,很亲切,好像又闻到了家乡的味道!”许多市民在登记簿上写下观展的感受和对赣南的印象。他们认为:“这次展览非常好,让我们认识了赣州,了解了历史,知道了原来客家人是中原汉人迁到南方的,带去了先进的农耕、建筑等技术,在当地拓荒开垦,建立家园,繁衍子孙,为南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有机会要去赣州看一看。”特别是郑州大学八十岁的退休教授高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中原文化,目前仍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对赣南客家文化兴趣浓厚,与我市工作人员交流了1个多小时,仔细询问有关客家文化的情况。他表示:“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根同源,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要叫更多的朋友来看展览。”由于观众观展的热情不断,原定15日闭幕的展览,应郑州市群艺馆和广大观众的要求,延期在下一个展览进驻前,一直对郑州市民开放。
看设施: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新气象
一进入郑州市图书馆,我们就被气势恢宏的建筑所震撼,而大厅电子屏上“同根同祖同源——欢迎赣州市文化交流团参观指导”的欢迎语又让人倍感亲切。据悉,该馆2013年8月建成开放,总投资6亿多元,占地76.383亩,建筑面积72450平方米,规划藏书量240万册(件),阅览座位3000个,设计日均接待读者量6000人次,是建国以来郑州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在建筑规模、节能减排、智能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参观过程中,我们与郑州同行就图书馆智能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和读者活动、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郑州市图书馆先进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多元化的服务功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震撼了,真是大手笔!真是有心人!”大家无不感叹连连。如:节能环保、人性化的阅读环境、“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系统、具有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典雅别致的新闻发布厅、现代化的会议中心以及图书音像店、小型3D电影厅、餐饮店、咖啡店、书吧、动漫吧、健身房等文化休闲场所,无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在这里,看书真正成为一种享受,一个下午的参观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在馆内心愿树上留下了真诚的感言:“图书馆楷模!”。
郑州市群艺馆是一座花园式场馆,雅致清新,精雕细刻,各类活动、服务以及“非遗”的展示琳琅满目。尤其吸引我们的是文化志愿服务展示长廊,一块块展板向我们展示了郑州市各类特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果。据介绍,郑州市于2013年8月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中心,近年来,文化志愿者扎根基层,已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郑州市有文化志愿服务队300余支,4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仅备案在册的就有7000多人,形成了以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为龙头,各县(市)区分中心为基础,大中专院校分中心为补充,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的管理、运行体系。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运作模式、志愿者招募注册、奖励机制和各类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郑州市所辖的新郑市位于我国“百强县”前列,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新郑市大力实施以“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变“台下看戏”为“台上参与”、变“单一项目”为“系统工程”、变“典型培育”为“全面开花”、变“节日行动”为“常态推动”。通过层层培训,广泛吸引参与,在全市打造了百支社区文艺队伍,培养了千名文艺骨干,开创了全民参与万家欢乐的局面,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借鉴“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的先进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品“非遗”:感悟中原文化新魅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此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感悟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借鉴郑州市和开封市“非遗”保护经验。
在郑州市“非遗”展示馆,我们参观了“非遗”展示主题文化长廊,对郑州市6个国家级、40个省级“非遗”项目,进行了直观的了解。“非遗”文化长廊和展示馆集中了各类“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成为广大市民了解学习“非遗”心仪之地。这种充分利用空间展示、表演传播的方式简单又生动,贴近市民。
国家级“非遗”汴绣,又称宋绣,是我国优秀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开封汴绣厂为该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厂的汴绣产品被誉为“神州风采”、“中国一绝”。我们走进开封汴绣厂,步入精品展厅,仿佛走进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殿堂,形态迥异、大小不同的绣品中所绣制的神仙人物、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大家纷纷感叹:“一开始还以为到了画廊,真没想到这一幅幅画作全部由针线织成,太厉害了。”走进制作车间,我们立刻被几十名汴绣传承人飞针走线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眼见大幅的绣布上,针线穿梭其上,让人眼花缭乱,既震撼又享受。汴绣传承人介绍:“汴绣基本都是师徒传承,始终坚持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的教学方式,手把手地教,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传承技法。”汴绣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来到开封市博物馆,我们感受了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它兴起于北宋都城开封,鼎盛于明清时代的朱仙镇,并因此得名。其构图饱满,线条粗犷,色彩绚丽,肃严大气,梨木刻版,手工水印套色,体现了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向往。最让人感动的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老先生,已91岁高龄,在参观期间,全程为我们站立讲解。郭老先生被冯骥才称为“年画泰斗”,现在还担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研究保护中心指导专家,教授年画技艺。他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
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在这里,我们亲身体验了国家级“非遗”黄帝拜祖大典仪式。“黄帝拜祖大典”是以祭拜始祖黄帝为内容的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来到黄帝故里祠前,当地朋友热情地为我们披上金黄色的彩带,看到写有“同根同祖同源”的一排排旗帜随风招展,听到“欢迎您回家拜祖”的温暖问候,深深感受到民族圣地、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浓浓亲情。在黄帝巨大的塑像前,隆重的祭典仪式开始了。我们肃立在广场中央,仰视黄帝塑像,激昂嘹亮的《黄帝颂》乐曲响起,穿着红衣旗袍的女司仪引领我们走上祭台,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大家顿时涌起一种强烈的敬祖慕宗之情,深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厚重,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洗礼。拜祖仪式后,走进黄帝祠观看大型壁画,缅怀始祖功德,对中华文明平添敬意。离开前,我们站在轩辕广场,想起了先哲庄子的话:“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短暂的交流,长存的友谊。通过跨省区域文化联动,加深了两地同根同祖同源的深厚情谊,推动了区域间优秀文化资源的交流互动。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区域文化联动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彼此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赣南客家文化与河南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短暂的交流体验,厚重的传统文化,浓浓的血脉亲情,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感受。临别前,两地同行纷纷表示,今后要多联系、多交流,共建区域文化交流常态化、多样化机制,达到同发展、同进步的目的。
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郜海镭、副厅长王晓庆、省文化厅社文处,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副市长胡聚文、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协教文卫体委
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创建工作有关单位,局领导、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各县(市、区)文广局
信息报送邮箱:gzscjb@163.com 联系电话:839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