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努力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是针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档次不高、网络不健全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创新投入机制,同步推进“基础版”和“升级版”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县两级筹资5.54亿元建设17个公共文化设施,其中总投资2.63亿元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已建成,在建项目有玉林市博物馆、玉林市图书馆新馆等13个,筹建项目有玉林市群众艺术馆新馆等3个。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同时,筹集社会资金3亿多元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企业和个人投资建成北流陶瓷文化馆、南方黑五类食品博物馆、玉柴动力博物馆、玉林铁力木家具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123个,达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4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695个,农家书屋140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支中心和基层点1508个;群众自办的剧场(舞台) 300多个、文化(老年)活动中心475个、农民公园28个、文化广场81个。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二是针对公共文化产品品种不多、质量不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的问题,坚持正确导向,创新生产方式,不断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演出。2012年以来,我市出台《玉林市文艺创作奖评奖规程和管理办法》、实施签约文艺家制度,由20多名签约文艺家创作的文艺作品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类文艺赛事奖项近30个。创建期间,举办了“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6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艺术院团走基层演出活动,为城乡群众带来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同时,政府向改制文艺院团、文化社团、群众文艺团队购买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230多场次,合计110多万元;由企业赞助举办的文化活动达160多场次,由社团和文艺团队承办的文化活动近200场次。“南流欢歌”、“激情广场·大家唱” 等广场文化活动,以及玉东新区的“五彩田园”系列文化活动、容县县底镇的“三月三”山歌文化节、北流市新圩镇梧村的文化艺术节等庆节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是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齐全、标准不统一、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坚持织网兜底,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2015年,市级投入资金7300多万元,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集中攻坚年”活动,玉林城区“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初现雏形。全市160社区均落实了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均有不少于1支业余文艺队;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率达65%,部分社区配备了电子图书借阅机。同时,市、县两级投入4000多万元,对乡镇和行政村文化设施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全市10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落实了不少于3名的编制人员,有上等级文化站50个、面积超过350平方米的文化站95个,31个文化站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全市1328个行政村均落实了一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95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村10个。容县县底镇、容州镇厢南村和玉东新区茂林镇陂耀村分别获得“公共文化服务名镇”和“名村”称号。
四是针对公共文化覆盖面不广、群众参与率不高的问题,坚持阵地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公共文化单位在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的同时,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贯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市6个公共图书馆均开设数字资源移动阅读服务,建起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32个图书流动服务点;全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设立23个“文化活动基地”,与80多支镇、村文艺队建立帮扶关系。组织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送戏下乡年均300多场,送书下乡年均3.5万多册,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年均1.6多万场。派出签约文艺家、文化志愿者等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文艺采风、文艺辅导和文艺演出800多场次;文化志愿机构还与玉林市志愿者联盟、蒲公英之家等民间公益组织联合举办“因为有爱·未来还在”等公益演出活动,募集善款近200万元。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各类文化社团近200家、群众性文艺团队1600多支;每年全市由各类文化组织承办的文化活动不少于500项,每天都有曲艺社、乐团、艺术团、合唱团等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
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供稿
(李丽阳 1387754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