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日报讯(记者 田华英 通讯员 刘焕)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即将进入验收期,有望成为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据介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于2011年启动,将分三期举行。我市于2013年正式取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在近两年的创建过程中,我市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探索“政企”共享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道路,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高效协调,积极落实创建规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具体任务包括:建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我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等。截至目前,按照《克拉玛依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提出的七个方面具体任务,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工作。
“克拉玛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宗旨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油城人民享受文化惠民成果。”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常锋英说。
常锋英表示,目前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将在2015年秋季迎接国家验收,相关部门将紧扣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和我市的《创建规划》,继续在细化和深化上下功夫,全力做好各项创建任务的提升工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全市的一件大事,希望全市人民配合全力做好各项创建工作,让示范区创建成果惠及全市各族人民。”
专访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常锋英:让创建成果惠及油城百姓
核心提示:
2013年,我市正式申报并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市即将迎来国家验收。那么,什么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何意义?经过创建,我市文化事业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6月19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程访问了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常锋英。
记 者:什么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
常锋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2011年开始启动,将在全国以地级市为单位,用6年的时间分3个周期创建90个左右示范区,以此覆盖带动全国1/3以上的市县,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记 者:我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有什么意义?
常锋英:克拉玛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利用国家层面宝贵的智力、财力支持,付诸自身的努力,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尤其是西部和新疆地区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维护油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更大程度地满足广大油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大幅度地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为落实‘世界石油城’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克拉玛依于2013年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并在众多的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展现文化发展新特点的重大机遇,对保障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成“高品质城市、最安全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记 者:如何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常锋英:为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我市成立了由市人大、政协监督和效能监察相结合的评估督导组,制定了由考核指标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考核评估方式,拟出台《克拉玛依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克拉玛依市“政企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估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文件,以促进克拉玛依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确保创建工作落在实处,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最优化,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记 者: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常锋英:在克拉玛依几十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积累之上,经过两年的创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科学务实的文化发展规划得到全面落实。我市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立意高、操作性强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及实施步骤,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核、三区、五圈”文化功能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了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在新城区开发过程中,优先规划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投入巨资着力打造了以克拉玛依文体中心为地标的建筑群,包括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文体项目。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发挥,文化利益惠及全市各族群众。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同时,在新疆率先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共享平台覆盖了全市的城区及农村,使我市市民和农牧民的文化权益全部得到了保障。
三是“图书馆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初显成效,对我市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事业发展发挥了启发与带动作用,为城市带来更加方便、实惠的服务,在引导广大市民追求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以城市地方节庆活动——“水节”带动各类活动,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辐射面。截至目前,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水节文化系列活动,形成了涵盖社区文艺展演、经贸洽谈、旅游美食、体育竞技、汽车文化节等多项品牌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百万人次。
五是打造了文化管理者、文化从业者、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发挥基层文化管理员和指导员、文艺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目前,我市已拥有各类基层业余文化团队185支。
六是文化自觉形成。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克拉玛依文化建设的意见》,逐步把我市建成地方特色浓郁、多元文化兼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优先安排文化发展规划、优先保障文化事业投入、优先满足文化建设需要的“三优先”原则,将文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制,保证了公共文化体制机制的长效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打造世界石油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上一篇: 洛阳市完成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任务 |
下一篇: 洛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简报第三十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