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作措施 完善惠民机制
全面提升文化馆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
——惠州市推进各级文化馆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按照国家文化部的总体部署要求,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东省文化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文化行政部门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等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围绕国家、省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要求,以迎接2015年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契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动力,以崭新的思路、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夯实基础,奋力达标,扎实推进全市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惠州市各级文化馆的总体情况
惠州市现辖惠东、博罗、龙门3个县和惠城、惠阳2个区,并设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布局要求,全市共有6个文化馆,分别是惠州市文化馆、惠城区文化馆、惠阳区文化馆、惠东县文化馆、博罗县文化馆和龙门县文化馆。大亚湾区、仲恺高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正在筹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2012年以来,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的评估定级中,我市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市文化馆、惠阳区文化馆、博罗县文化馆、惠东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惠城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全市各级文化馆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在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呈现了新的气象。
一是场馆条件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各级文化馆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其中,市文化馆新馆于2010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6850平方米(含“非遗”民俗文化展示区面积1000平方米),分设艺术展厅、综合培训厅、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24个活动场地;惠东县文化馆建筑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有宣传栏43米,展板达100块,室外活动有1600多平方米;博罗县文化馆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达2000平方米;龙门县文化馆建筑面积3657平方米(建成于1984年),室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惠城区拟建文化馆新馆的馆舍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有文化活动厅室有14个,提供群众室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达3000平方米,目前新馆的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惠阳区文化馆建筑面积3537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2397平方米。全市各级文化馆日趋完善的场馆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基础。
二是人才队伍力量不断充实。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人才力量进一步充实。其中,市文化馆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业务人员达44%,职工教育及岗位培训人数、业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数占均达100%,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占业务人员总达到73%,高级职称占业务人员总数已达33%;惠东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占全馆人员的65%,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达到100%,各艺术门类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齐备;博罗县文化馆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业务人员总数68%;龙门县文化馆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74%,中级以上职称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23%;惠城区文化馆现有研究生1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业务人员总数62%,有专业技术职称占业务人员的76%;惠阳区文化馆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75%,中级以上职称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37%,在职工教育岗位培训和业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方面都能占总人数比例的100%。
三是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品牌化发展格局。全市各级文化馆把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文化馆大力开展品牌文化活动,依托馆办文艺团体等力量,近年来举办了新春游园会、欢乐新春-文化惠民送春联、惠州市青少年民族音乐会、“情系深莞惠 幸福广东人”深莞惠三地流动大舞台巡回演出等有较大影响、群众喜爱、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惠东县文化馆每逢节假日举办“中国梦?惠东情”群众卡拉OK大家唱活动,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博罗县文化馆致力打造“博罗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群众参与度较高;惠城区文化馆参与组织开展的“西湖花灯博览会”、“鹅城舞台秀”、“唱响鹅城”等5项品牌活动,已连续开展了3年以上,成为了全市文化活动的闪亮品牌;惠阳区文化馆在加强馆办文艺团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利用文化遗产日及传统民俗节日开展多项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文化惠民服务的内容和载体日益丰富。全市各级文化馆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拓展文化惠民服务的形式、内容和载体,满足市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市文化馆严格执行国家免费开放要求,坚持对外免费开放,所有功能室常年接受社会群众队伍免费申请使用,并不定期开设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与实物等方面的文化展览,供市民免费参观。同时,还长期开设全民健身运动(乒乓球、有氧健身运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活动,供市民参与和交流。截止目前为止,市文化馆免费开放时间已超过11300小时;惠东县文化馆充分利用展览厅,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廉政建设图片展大型展览,进一步调动了该县美术、书法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惠城区文化馆的馆办文艺团队有5个,包括西湖艺术团、西湖合唱团、西湖乐团、西湖百姓健康舞队以及老年人“夕阳红”艺术团,每年下基层演出为80场次,其中下到农村演出已超过50%。同时积极组织各文艺团队出外采风、交流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团员的业务水平和艺术素质。
五是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各级文化馆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管理、业务管理、目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财产管理以及安全保卫和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综合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其中,市文化馆切实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相继健全和完善了请销假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基本制度。同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于今年4月中旬成立了市文化馆第一届理事会,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化馆的管理;惠阳区、龙门县文化馆也相继成立了理事会,服务效能和质量水平以及群众满意度均得到了稳步提高;惠城区文化馆在编人员中党员占73%,在工作中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龙门县文化馆积极举办基层群众文化骨干培训班,在馆办的文艺团队中,对开办的粤曲之家、龙门故事山歌堂、金秋合唱团、女子醒狮队、常青艺术团、城南社区歌咏队都安排专门业务人员给予艺术指导和不定期培训,文艺团队的演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了该县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资源力量。
二、推进文化馆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战略部署,紧紧把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契机,扎实巩固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5年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部署要求,惠州市委、市政府将文化馆建设和达标任务纳入了文化工作的中心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文化民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全市文化馆建设和达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高、严、实、新”的强有力工作格局。
(一)高:全市文化馆建设形成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格局。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文化馆的达标升级、服务效能提升作为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麦教猛市长亲自担任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筹督导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我市成立了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刘冠贤副市长担任组长督导文体专题均等化工作。教猛市长、雁行常委、冠贤副市长等市领导分别多次督导全市公共文化工作和文化馆建设,并通过分赴各县(区)召开调研座谈会等方式,认真研究部署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其中,结合迎接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冠贤副市长于今年3月中旬亲自前往市文化馆开展督查调研,并召开多部门参与的现场办公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形成了市文化馆建设历史上市政府领导直接重视、亲临现场督导的强有力工作格局。
(二)严:进一步强化文化馆建设的严格要求和严肃作风。为确保文化馆建设和达标任务有序推进,我们严肃认真地对照文化馆的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的严格要求,研究制定了文化馆建设和达标升级工作的实施方案,从组织机构、工作标准、工作方式、工作步骤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明确文化馆建设要以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软件”配套,以及完善工作台账资料等为重点,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开展,确保建设和达标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馆建设的严肃作风,切实做到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不放过整改任务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提升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每一个关键点。各级文化馆按照学习文件、端正认识、对照标准、寻找差距,实事求是、总结得失的原则,切实做到超前谋划,认真进行自我对照,迅速整改问题,努力克服困难和薄弱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地促进建设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实:推动文化惠民取得实实在在的绩效与实效。文化馆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需要我们从文化惠民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中去衡量、去检验。为此,我市各级文化馆切实以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惠民服务项目和载体。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市各级文化馆建立和完善了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意见,掌握服务需求,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项目,逐步将服务项目由馆内延伸到馆外。市文化馆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手段,依托齐备的现代化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拓展服务项目,近年来相继承办了多次高规格的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文化展览活动,并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展出,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域限制”,让市民群众在家中欣赏展览活动的作品;市、县(区)文化馆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加强联动,广泛征求群众的服务需求信息,并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唱大赛等各项品牌活动,形成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新:着力探索创新文化馆公共服务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全市文化部门切实把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的工作部署,积极督导市、县(区)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注重探索创新,将更好、更丰富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市文化馆在加强6个馆办艺术团体建设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办文化”与“种文化”的结合,广泛发动文化志愿者,凝聚和引导一批社会专业人才服务基层,2014年馆办团队共开展走基层演出活动63场,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现场辅导,为千千万万基层民众送上“文化大餐”、“文化贺礼”。同时,各级文化馆注重拓展群众欢迎的服务新载体,惠阳区文化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于2014年开展了“文化志愿基层行”系列活动,以“感受艺术魅力”文艺培训校园行、“公益文化进校园”、“文明礼仪故事会进校园”、“文艺演出在身边”、“艺术讲堂”老年人系列艺术培训活动、“百姓舞台、舞出精彩”广场舞志愿者服务等5个项子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领域。龙门县文化馆致力弘扬龙门农民画等地方特色文化,并在县城和乡镇开设了12个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拓展和延伸了服务阵地。特别是为顺应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需求,市文化馆以文化惠民卡服务中心为依托,承接了文化惠民卡制度项目的惠民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发布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探索推进“网上文化馆”建设,进一步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载体。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惠州3县2区的行政区域结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公共文化建设的水平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虽然近几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各级文化馆服务提升和达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评估标准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由于我市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软件”建设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各级文化馆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部分设备陈旧老化严重,新技术设施设备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三是我市各级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配备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难以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力量薄弱;四是各级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等服务项目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接不上,缺少动漫、网络文艺创作等新的培训项目和服务形式等。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打算
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和实地督导检查,为我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场馆综合服务水平等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全市文化部门将认真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及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按照国家评估组的具体要求,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全面落实文化部、省文化厅的工作部署,扎实巩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继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推动文化馆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上新水平,为推进文化强省、文化惠州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科学谋划“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我们将以此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动力和契机,切实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部署,结合惠州实际,以法治化、规范化理念,科学研究和制定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加快制定惠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等政策文件,全面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五个有”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全市各县(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二)积极打造文化惠民的新载体、新平台,切实提高全市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我们将以评估定级工作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成果,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打造文化惠民的新载体、新平台为目标,全力提升各级文化馆的服务效能。一是夯实工作基础,继续加强文化馆的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各功能室设施配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展各项公共文化公益活动,以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和载体。二是围绕重点节庆日和系列宣传周、主题月等活动,以及结合各阶段、各部门重点工作,督导各级文化馆从不同角度利用各种形式精心编排自创节目,努力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同时,切实加强全市馆办文艺团队建设,并通过组织群众文化队伍开展演出活动为载体,由文化辅导员对群众队伍进行节目排练、创作辅导,扶持群众文艺队伍健康发展,带领群众文艺队伍发展壮大大。三是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各级文化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微信”平台、网站等载体,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特别是依托市文化馆的文化惠民卡服务中心,构建全市文化惠民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全市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信息,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与广大市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同时,建立文化惠民服务公众评价和反馈信息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持续提升文化惠民水平。
(三)不断强化文化馆建设的关键保障措施,全面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我们将以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契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定编定岗,并做到在编在岗、专职专用。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注重培养一支服务基层群众、扎根基层的专职或兼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保障机制,明确各级、各方面的责任,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为繁荣惠州文化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惠州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