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 11 20
文化在这片热土上迸发活力
--贫困老区江西于都县文化发展的启示
于都,有着2216年的建县历史,这里是文化积淀深厚的汉初古县;传世名篇《爱莲说》在这里首发,这里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这里还是欠发达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
当你走近这个贫困老区县,你会从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蓬勃、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氛围的浓厚中,深深感受到,在这里文化被重视、文化受关注、文化显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连续几届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 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处15个点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县文化馆、图书馆均为一级馆;县文化馆、长征源合唱团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表彰,“长征组歌”巡演项目被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
一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人力、财力、物力相对紧缺和贫乏,文化事业如何能取得如此多成绩?
县委政府强力推动是保障
于都作为人口大县、历史古县、苏区名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于都文化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工作推动上高看一眼。成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担任组长。每年年初,由县委政府联合下文举办的“欢乐长征源”广场系列文化活动、“长征源之春”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群众的期盼;全县性的规划建设一定会征求文化部门的意见;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县主要领导做出专门批示,经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2015年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单位的启动年,县委、政府联合下发《于都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方案》、《关于成立于都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对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模式、路径和方法起到重要作用。
经费支持上舍得投入。作为一个贫困县,财力相当有限,许多民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尽管如此,于都县委政府依然想方设法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的发展及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并设立了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在2006年就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对县图书馆进行修缮与扩建;2015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历时一年顺利完成改陈布展工作,陈展品位提升,并于“五一”假期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贡江新区的“四馆一中心”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弘扬长征精神,激活红色基因,2014年10月,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成功举办的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是于都举办的活动中规模最大、参加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盛会。今年7月,县财政投入40万元,在政府大院等四处设立运行移动图书馆终端。
场馆建设上综合利用。作为一个百万人口大县,仅县城人口就有二十多万。于都又是长征出发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县城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有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毛泽东旧居何屋,不能满足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县文化部门通过对县城一处文物旧址谢家祠堂进行改造完善,充分利用其空间资源建设了“长征文化馆”。2014年5月13日,举行了于都长征精神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长征文化馆”开馆仪式,新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征文化馆”也正式开馆,并争取到了全国著名书法家、全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席、军事博物馆专家卢中南为“长征文化馆”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题写馆名。
文化部门积极主动创特色
县文化部门自我加压,积极争取领导关心重视,开展了一项项“长征源”品牌文化活动、创造了一个个新的长征源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上另辟蹊径。通过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现有资源创造一系列文化载体,定期开展活动,服务市民素质提升。创办了长征源文化传媒、长征源演艺公司、长征源艺术培训学校、长征源书画院、长征源美术馆等事业发展平台,成立了声乐爱好者之家长征源合唱团、书法爱好者之家长征源书法艺术社。成立五年来的长征源合唱团以其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精气神”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结为了“姊妹团”、参加第十六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夺得由文化部颁发的“百鸣杯”奖项、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文化部的表彰,并代表江西省获奖单位赴人民大会堂登台领奖。
文化活动上打造品牌。“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长征源之春”农村特色文化展演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文化部门主动牵头,联合县总工会、县教育局、县妇联、县体育局、两新办等部门合作,打造了“新市民之歌”——农民工文体活动周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不仅如此,县图书馆向工业园职工提供了图书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办好图书室,并提供批量借书服务,满足了他们对图书的需求。
主动作为上领导带头。在县文广新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下,于都县文广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历年来为全市先进,长征源合唱团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于都古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市率先引进唐人轩电影,由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作词、曲作家胡廷江作曲的高品质宣传名片--《红军渡 长征源》正式发行……为提升于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县文广局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策划“纪念长征出发八十周年系列活动”,并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身体力行,注重细节,活动受到上级领导嘉宾的高度评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动力
文化发展仅靠文化系统的力量是不够的,文化主管部门在工作中注重联合相关部门的力量,工作开展成效显著。
部门合作创精品。长征源合唱团是在于都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县文广局倡导下成立的。在成立之初运转也面临许多问题,仅仅排练场地都辗转好几处:从民政局会议室到城关小学教室,再到文化艺术培训大厅。为了确保长征源合唱团能够健康成长,三个牵头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出力。充分发挥县委宣传部的组织优势,县总工会的资金优势,县文广局的专业优势。正是有了三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让合唱团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长征源合唱团成立已五年,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几百场。2014年,与“北京战友文工团”结为姊妹团,赴山东参加第十六届“老年合唱艺术节”获得“百鸣杯”奖,获得了人社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共同监督增效率。为提高文化专项资金利用效率,调动基层文化工作积极性,于都县文广局联合于都县财政局共同下发了《于都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及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对资金的严格把关努力将乡镇文化资金真正用到实处。通过依靠政协力量,开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发挥作用情况专题调研,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发挥作用情况较好的乡镇进行了典型分析,为有效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部门联动净环境。通过与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建立文化市场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2014年,全县共出动检查2758人次,对违规经营的28家网吧分别进行了停业整顿、罚款的行政处罚,共立案30多起;协助工商查处“黑网吧”2起;检查出版物市场、店档摊点56家次,检查印刷企业20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300多件,其中:政治性非法出版物50多册,低俗出版物100册,盗版音像制品100多件,盗版图书50册。
基层群众广泛互动促繁荣
文化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互动,为群众共享。“欢乐长征源”系列广场文化活动、“长征源之春”元宵广场文化活动、“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放歌长征源”歌手大赛、“长征源之星”少儿才艺大赛、“魅力长征源”摄影大赛、“书香长征源”全民读书系列活动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大家称颂和期盼的文化品牌活动,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群众参与度、重视度也越来越高。2014年,在新建的体育中心举办了“于都县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同续长征魂·共圆中国梦’第十一届‘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县直17个单位、23个乡镇组队参加了比赛。往年参赛队在临近比赛时急急忙忙排练,应付上阵。这次,几乎所有参赛队都是在接到比赛活动方案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找指挥老师,加紧排练时间。有的在上班之余抽时间排练,有的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加班排练,无论从演唱水平还是参与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全县近四千人参与了此次比赛。
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生力军作用。“龙凤剧团”、“夕阳红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等民间艺术团体健康成长,其表演艺术水平越来越专业,每年在全县开展下乡演出近三十场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在县城长征公园、马子口、滨江大道,活跃着一群群自发组织的文化爱好者,他们吹拉弹唱跳样样精通,每天傍晚开始定点为群众表演节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为于都文化活动增色不少。
砺炼基层文化人才。近年来,于都县注重人才培养,涌现了许多热爱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文化管理人员。如盘古山综合文化站长刘为裕,他坚守在最基层的文化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路洒下辛劳的汗水,耕耘在乡村文化的田野上。刘为裕原来是一名民办教师,1992年,他任盘古山镇文化站站长。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行走在田间地头,调研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为修建文化站,他背着妻子,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五万;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一个村组屋场都留下了他艰辛而快乐的足迹。对于投身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刘为裕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也没有犹豫过。2013年,刘为裕同志获“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