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简报第37期
发布时间:2015-12-04 09:19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2-04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     11  06

   

   

一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成果的生动展示

——华中片区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录

   

  10月21-23日,由文化部组织的2015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华中片区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省的12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参与活动。其中,第一批4个示范区城市和第二批4个示范区创建城市作了交流发言。特选取发言的特色亮点,供各地学习借鉴。

   

  黄石市: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自然村。将农村家族祠堂改造成文化礼堂,整合宣传、文广、体育、科普、普法、民政等方面资源,建成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学习宣传、老人日间照料、小孩课余学习的阵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7个。

  注重制度创新,推动制度设计成果的转化。

  创新文艺创作奖励和扶持办法。去年市政府出台了《黄石市文艺奖评奖试行办法》、《黄石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试行办法》、《黄石市文艺精品奖励试行办法》、《黄石市民间文艺团队扶持试行办法》等4个办法。重点扶持了大型话剧《刘伦堂》等2个创作项目和民间文艺团队10个。

  让制度从纸上走进工作。制订并落实《黄石市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办法》、《黄石市公共文化促进保障办法》,2014年,市政府列支文化发展基金500万元。

  建立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与湖北理工学院联合成立公共文化研究所,2014年成功申报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家地方实体性的公共文化研究机构。

   

  长沙市:以人民为中心 以基层为重点 率先建成标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夯实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确立了高于国标、领先中部的示范性综合文化站面积500平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200平米的长沙标准。

  创新方式方法,实现服务供给多元化。一是整合行业资源聚文化。整合教育、园林、体育系统阵地资源,推动公共场馆免费开放;整合省会高校资源,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40所高校100多个学院对接全市200多个社区。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文化。出台鼓励民办博物馆、实体书店、艺术团体发展的扶持政策,扶持民营博物馆20多家,开展“十万群众进歌厅”、“群文节目进歌厅”等活动。三是引导群众自主办文化。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和自办文化场馆发展,依托全市1200多支群文团队、500多个自办场馆,广泛开展“百姓大舞台,有艺你就来”千团万户百万市民才艺大赛等群众自主性文化活动。

   

  郑州市:以百姓需求为牵引  围绕重点求突破 不断提升示范区后续建设整体水平

  发挥文化“智囊团”作用。市、县(区)成立了由高校教授、科研单位专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定期就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决策方案。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政府出资130万元,引进《开心麻花》系列经典剧目创立“象剧场”,实施“政府院线+社会公益+商业运营”三位一体的模式,每年演出100场以上,其中公益演出不低于20场。剧院常年上座率达70%以上。

  深入拓展“六送六进”惠民项目。作为政府民生工程“十大实事”,每年为基层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送器材,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今年,市县两级政府共采购了1000场优秀舞台艺术送基层,被文化部誉为郑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举。

  借鉴“互联网+”,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投资700万元,建成具有“互联网络+移动终端”多向立体交互式服务平台,融“线上平台、线下体验、终端服务”于一体,实现文化馆由传统的单一实体空间向多维虚拟网络空间无限拓展。

 

  赣州市:做到“四个把握” 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示范区创建

  把握抓手,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领导机制,强化协调机制。注重制度设计。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研究》作为深化创建制度设计研究主要课题,在全省率先出台《2015年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县、示范单位工作方案》。

  开展试点示范。2014年开始启动。全市确定5个县、100个基层文化单位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试点,用二年时间建成一批符合国家和省标准、可复制的示范县和示范单位。

  强化督导协调。建立督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实施文化联动。

  严格考核验收。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分两批对试点县和单位进行考核验收。2017年全市要通过国家验收。

  把握契机,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路径。以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县为契机,初步探索总结了适合我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寻乌样本”。

  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引导多元投入。通过“1+1”、“1+2”等形式,由对口支援单位帮建、挂点单位助建。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三是向上争资争项。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提升文化设施。优化配置资源。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保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提升。兴建文化广场。在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薄弱的乡村,村(社区)文化广场统一按“六个一”标准建设,即:一个舞台、一套音响、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伍、一个宣传长廊(包括读报廊)、一套健身器材,乡镇文化广场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村(社区)不少于600平方米。

  建好“四支队伍”。一是强化专职队伍。二是扶持民间艺术团队。三是拓展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四是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人。

  把握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

  创作文艺精品。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多次获全国大奖,两台大戏在全市巡演百余场。

  打造文化品牌。一是市级龙头带动。二是基层品牌互动。

  把握重点,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今年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在全省带头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试点。

  实施重点工程。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等,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民生实事。

  拓展服务功能。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在乡村,按“六个一”标准(即:配备一台电脑、设置一块电子显示屏、设立一个图书角、摆设一批货柜、建立一个仓储室、安排一名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员),建立乡村“文化+电商”服务站点。在县城,增添“1+3”,让文化元素有机融入。“1”即:将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植入县级电子商务中心;“+3”即:派驻1-2名文化专员,设立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部,开设一个爱尚书屋。二是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襄阳市:服务多元化  城乡一体化

  民间文化展示馆承古惠今。把建设民间文化展示馆工作纳入市政府“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全市建设了30家政府命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民间文化展示馆,全部免费开放。带动了100个爱心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经费征收机制保长效。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襄阳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从房地产开发费用中,征收1%的公共文化建设经费。征收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市宣传文化部门主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仅此一项,全市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平均每年增加3000万元以上,形成了长效保障机制。

  探索了政府、法人组织、社会团体“三驾马车”联动服务机制。市县两级政府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保障,法人组织拿出3000万元以上,文化团体500万元以上,共同打造公共文化供给的“蛋糕”。全市法人组织、社会团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是政府提供的产品的两倍多。

  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文化大发展。在城区75条线路5000个公交站台上安装了数字报刊亭及数字广播,建设了3000个数字显示屏和一万个无线WIFI,市民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便捷的享受文化服务。

   

  岳阳市:众人拾柴火焰高

  从八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岳阳模式”。

  一是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本运营”模式。二是文化产业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产业助推”模式。三是文化志愿服务协助公共文化机构的“编外参与”模式。四是民间文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奖励”模式。五是文化惠民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文企联姻”模式。六是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民间众筹”模式。七是全民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效能的“公益阅读”模式。八是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资源整合”模式。

   

  洛阳市:公共文化建设跨入快车道

  整合民间资源打造博物馆之都。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民办博物馆最高贴息补助200万元。全市审批民办博物馆34家,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支撑、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型多样化、主题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网吧升级转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抓住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互联网上网服务的有机融合。利用试点企业的设备资源优势,在经营中引入数字图书馆、中小学网络课堂、健身娱乐活动等免费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有提升,企业效益有增加”的双赢。

  扶持业余剧团。按资质划分业余文艺团体,由文广新局挂牌认证,由乡镇文化站组织安排为各行政村演出,文广新局根据演出效果给予补助。

   

   

  新余市:城乡一体  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小城市典范

  文化服务供给实现精准服务。由“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图书漂流等文化服务,开展“市民自选图书”活动,变“采编藏借”模式为市民“现借现采”,提高图书采购效能,针对元旦春节期间农村对地方戏的需求,政府出资70万采购了200场地方戏送进农村、基层。

  重点打造新余数字文化网。总投资260万元的数字文化网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大最小”的价值取向,既最大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又满足个人最小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服务范围上“全民总动员”,内容提供上“1云+4网+N端全覆盖”,管理理念上“全民互动、线上监督、满意度及时反馈”的三次方重构,中国文化报以《公共文化服务在“云端”触手可及》为题重点报道。

  以“1+X”模式活化农家书屋服务。与市委组织部、农工部等单位在全市37个乡镇408个行政村开展民事代办服务,按照每村1万元补贴标准配套升级。在“升级版”农家书屋里,村民除可享受原有的图书借阅、电子阅览,还可办社保、医保、计生、农机补贴、建房审批等服务。“七位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