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 11月5日
【编者按】:
10月26日下午,铜陵市召开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创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会上,铜陵县委书记黄学龙、铜官山区委书记昌红梅、市财政局长黄宝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创建思路清晰,工作措施明确,现将发言摘要转发,请各成员单位借鉴,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照方案要求,抓好本单位创建工作落实。
【铜陵县委书记 黄学龙】:
一是突出全局抓部署,着力推进创建任务落实。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中,立即制定我县实施细则,并将创建规划和方案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纳入县“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分阶段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与全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确保任务层层细化、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同时,迅速成立高规格的议事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协调解决创建工作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工作创而有力、创而有为、创而有效。
二是突出活动抓载体,着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县文化部门、新闻媒体理论武装和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编排精品节目,打造经典栏目,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全县103个村的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全民阅读示范点;每年重点培育文化大户10户、文化大院10个,到2017年建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10个。针对城乡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更加突出县文化活动场所、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广场、乡村少年宫等主阵地作用,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文化互动交流活动。大力弘扬道德文化,借助道德讲堂,丰富宣讲活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精神海拔。注重传承民俗文化,精心谋划筹办顺安三月三庙会,鼓励支持竹马灯、铜陵牛歌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努力打造全省民俗文化品牌。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推动民间艺术团体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内涵,为广大群众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每年至少为全县农村开展文艺汇演150场次以上。
三是突出保障抓投入,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投入、吸引民间资本”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按照不低于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在东部城区新建县图书馆、文化馆,集中财力推动“两馆”信息化,同步建设数字电影院、大型多功能剧场、文化广播电视中心。加快建成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中心,分类设立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艺培训、辅导讲座等版块,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此项经费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从2015年起,县财政按照每年人均10元的标准,设立“县乡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综合实施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城乡文化事业,整体提升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江南文化园做实做强影视文化、动漫文化、民俗文化、水上休闲文化等七大文化元素,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动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分工合作,深度开发凤凰山景区,挖掘青铜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层次,打响凤丹文化品牌,全力争创国家4A级景区。坚持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前提,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一乡镇一中心,一行政村一乐园,一自然村一院,打造农村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四是突出管理抓培育,着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管理体制不顺、运作机制不活、知识结构老化、工作成效不佳等问题。坚持竞聘、招聘、选聘、分流相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编制,选强配齐县乡(镇)村“三级”馆、站、室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对当前紧缺的播音、编导、艺术指导、技术维护等专业人才,严格实行全县统一公开招聘。重点加强文化志愿者和基层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确保到规划期末,全县注册登记业余文化队伍达80支,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发展壮大到1000人以上。进一步加大全县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履职能力,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可靠的队伍保障。
【铜官山区委书记 昌红梅】
第一,咬定目标任务,对标整改落实。坚持以顺利通过创建检查为首要目标,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和规划要求,逐条分析、全面掌握、查遗补漏,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方案,细化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对有能力完成的项目在短期内实现达标,对有难度的项目立即动手、主动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创建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力争“硬件”项目少丢分、“软件”项目不丢分、特色项目多争分。
第二,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将文艺精品创作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鼓励和扶持行业协会、文艺骨干围绕不同层次群众需求,推出更多以百姓生活为题材文化艺术精品;优化公共文化资源深度配置,扩大铜官乐大舞台、社区文化活动月等现有文化品牌影响力,结合社区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一社一品”、“一社多品”的大众文化品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空间,发挥万象文化创意集聚区品牌效应,打造以红光新村、老铜矿等老旧厂房和老民宅为载体的文化创意街区,以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第三,坚持软硬并重,完善载体建设。硬件方面:狠抓薄弱环节改造,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区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消除基础设施不达标现象;继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五松山剧场改造,推进全民阅读点、社区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确保实现全覆盖。软件方面:继续实施区文化馆、学校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战略,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吸引群众走进文化阵地,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创新服务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络共享、进楼入户;加强运营管理,健全人员培训、场馆管理、设备装置、运行维护等规章制度,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强化服务保障,形成创建合力。大力营造创建氛围,通过政府网站、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扩大对外影响,着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两个指标;完善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公共文化队伍,配强社区文化管理人员,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强化督查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围绕目标任务,针对责任落实、措施到位、问题整改等每一个环节,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评、年底算总账的督导推进机制。
【铜陵市财政局长 黄宝林】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加大文化民生投入。“十二五”时期,市财政多方位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2011年-2014年市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资金2.2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33%,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幅。积极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投入1800余万元,先后建设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1个农家书屋;完成138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861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完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建成163个阅报栏和30个电子阅报屏;每年投入140万元保障我市25个公共文化场馆对外开放。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实力。设立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三馆等文化事业发展,今年已累计拨付三馆等文化事业资金5000万元。总投资3亿元建成了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铜文化主题博物馆,已成为我市文化地标;按一级馆标准,投资近2亿元文化馆新馆一期、图书馆新馆将于年内建成开放;投资800万元的五松山剧院按现代化剧场要求改造,将于年底完成;投入703万元对广播电视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建设了媒资信息化系统;市美术馆挂牌成立,面积800平米的美术馆公共展厅免费对外开放,为我省有独立展厅的4个美术馆之一。随着新博物馆、新文化馆、新图书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上了新台阶,更好的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全力对上争取投入,支持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2年-2014年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 629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2015年争取到位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央级专项资金400万元,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四、着力深化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以来,拨付文化产业资金2682万元,专项用于兑现全市文化产业奖励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文化建设。2014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大力支持国有文艺演出剧院转企改制,2010年,艺术剧院实行转企改制,市财政支付改制相关费用1157万元。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购买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事业建设的相关意见,切实履行财政职能,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投入,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确保公共财政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促进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