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0月23日
本期目录
1.台州市举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培训班
2.台州加强党史宣教工作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3.三门县“三解”并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台州市举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工作骨干培训班
为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管理和指导,10月19日-20日,由市示范区创建办主办的“台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骨干培训班”在台州市委党校举行。参加培训的对象包括市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负责人,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具体从事创建工作的科室负责人和全市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分管领导,共计219人。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浙江大学副教授、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专家阮可,台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示范区创建办公室副主任韩芳,台州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文艺处长兼文化馆馆长陈波,作了专题讲座。培训班上,韩芳、陈波结合台州创建实际,对自身优势和存在不足进行了剖析,在深入分析、逐条解读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2015年度台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文件后,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重点项目。阮可教授则向学员们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探索和成功案例,对彰显建设特色和示范效应提出了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思路和举措,为学员们拓宽思路、探索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温岭横峰街道纪工委书记罗永志和玉环楚门镇副镇长林生炜受邀分别作乡镇文化站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营、乡镇文化站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介绍。
最后,培训班全体学员参观了台州市图书馆,学习考察24小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运营模式,并在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听取了市图书馆副馆长林君荣作的主题为“24小时图书馆和乡镇图书分馆构建”的讲座。
(市创建办)
台州加强党史宣教工作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狠抓党史宣教工作,增加党史公共文化产出效应,促推党史公共文化大众化,助力台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是充分利用党史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推动党史公共文化深入群众。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大力宣传并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分六大主题板块,共展出128版、500多张历史图像以及珍贵实物30余件,丰富翔实的图像、文字资料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生动地再现了台州军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展览受到到广大市民好评,日均观展人数过千。
二是积极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六进”活动,增强党史作品独特的教育意义。帮助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党史宣教工作深融乡村、社区、校园、企业文化中。其中天台县平桥小学组织学生参观抗日烈士陆蠡故居,三州乡围绕红色主题“红军岭”,设置射箭打靶、负重过障碍,吃红军饭、走红军路、唱红军歌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休闲养生中感受红色文化。
三是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地方党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党史品牌文化产品,把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与发展党史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开辟括苍游击之旅、红军之旅等红色旅游线路。如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纪念地之旅,就是政府主导下,民资参与开发的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该景点集参观、游览、教育、度假和体验为一体,是多功能、综合性、复合型的现代新型旅游景区。该线路自今年8月18日正式开通以来,已接待游客3300多人。
四是不断创新党史宣传教育的载体,推动党史公共文化与群众互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立体展示台州党史胜迹有关的人和事,做好记者采访、群众参与活动,传送红色经典文化。仅9月上旬,全市刊播纪念抗战70周年的红色教育视频200多条,宣传报道300余篇,生动地宣传了台州全民抗战可歌可泣的系列事迹,扩大了红色主题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县“三解”并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门县自开展示范区创建以来,加大力度,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效。特别在破解广场舞“三大难”的问题上,成效显著。海游街道“舞之莲”排舞队和亭旁镇排舞队被选送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文化礼堂排舞大赛,分获金奖和铜奖。
一、科学规划,解“场地限制之困”。积极推动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通过优化布局,盘活现有场地存量等多种方式,就近就便为基层群众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全县10个乡镇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如健跳镇在已有六敖文化活动分中心的基础上,2015年建成新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以浦坝港镇为中心筹建10个数字文化广场。全县目前有各类文艺551支表演队和200多名文艺骨干,这些队伍长期扎根基层,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成为广场文艺舞台的重要力量。
二、规范管理,解“噪音扰民之殇”。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和推动建立广场舞协会等文化体育社团组织,鼓励群众自我管理。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分工明确、统筹有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优化服务,解“无人引导之难”。将结合海洋文化内涵的三门民间音乐,融入民俗和现代舞元素,精心编排,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加强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辅导相结合,邀请省内知名编舞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培训,来自全县10个乡镇共180人参加培训;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 ,文化馆业务干部每年定期下村现场辅导,以“驻点联村”方式开展文化服务,实行免费菜单式授课,为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广场舞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一批优秀广场舞工作典型,营造健康、文明、规范、有序参与广场舞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门县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