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54期
发布时间:2015-12-10 15:56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2-10
  

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总第54期             2015年8月31日 

    

    

目   录 

    

  【领导督查】 

  史可副市长莅临文广新局调研 

  史可副市长一行到渝水区调研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文化品牌 

  市文化馆启动特色社区打造项目 

  分宜县举行传承经典·我最棒少儿才艺大赛 

  蹲点日记 

  枯木逢春的水北采茶戏 

    

    

史可副市长莅临文广新局调研 

  8月25日上午,市政府副市长史可到新余市文广新局就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工作进行了调研。  

  会上,史可副市长认真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刘献忠、局班子成员及直属各单位负责人的汇报。 

  史可副市长在听取工作汇报后,对全局上下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工作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市创建办) 

    

史可副市长一行到渝水区调研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8月25日下午,副市长史可在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刘献忠、调研员万小亻毛的陪同下来到渝水区调研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行先后来到钢丝厂社区、丽景社区实地考察,随后在城南办会议室与全区5个办事处分管领导和33个社区负责人进行了亲切座谈。渝水区政府副区长谢云萍区文广新局局长陪同。 

  实地考察时,调研组察看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详细询问了社区负责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两个社区在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已初显成效,钢丝厂社区的漫画文化和丽景社区的太极文化得到了肯定。 

  座谈会上,各办事处分管领导和社区负责人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听取了发言之后,刘献忠书记就如何做好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史可副市长就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开展进行了布置,要求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调查摸底、规划布置、打造品牌、突出载体、加大宣传、联建共创、示范引领、互相交流、表彰先进。 

  通过座谈会,各参会人员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为更好地投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冲刺阶段振奋了精神、积蓄了能量。 

  (渝水区文广新局 占思勇 

    

市文化馆启动特色社区打造项目 

  为积极推进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让广大社区居民不出门就能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各种文化利好服务。市文化馆以创建为契机,与各个社区建立了”特色社区”共建机制。 

  8月26日,市文广新局调研员万小亻毛 、市文化馆馆长卢戎等一行将100支竹笛送到长林和盛德社区,启动了“特色社区”共建项目。启动仪式结束后,专业老师手把手的教社区居民竹笛吹奏的一些基本动作和调整气息的方法,开展免费辅导和培训。不久,又把100把二胡送到康盛社区。 

  康盛社区、长林社区、盛德社区是“特色社区”的第一批试点,接下来将在全市社区推开,打造“百花工程”。 

  (市文化馆 曾琪、黄明波 

    

分宜县举行“传承经典·我最棒”少儿才艺大赛 

  8月20日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分宜县“传承经典·我最棒”少儿才艺大赛决赛在分宜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圆满落幕,经过海选、复赛两个淘汰环节,脱颖而出的16名选手在舞台上各尽所能,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赏心悦目的才艺比拼。 

  比赛现场氛围热烈,演绎内容丰富多彩,相声、双簧、古筝、葫芦丝、笛子、戏曲、舞蹈、书画、武术等才艺展示令人赞不绝口;参赛选手自编自导的《凿壁偷光》、《卧冰求鲤》、《岳母刺字》、《孟母三迁》、《三顾茅庐》等勤奋好学、尽孝报国的情景剧节目精彩纷呈,观众掌声不断。 

  据了解,大赛历时两个月,来自县城的各中小学校60余名少年儿童报名参赛。此次才艺大赛旨在为分宜县少儿量身打造了一个才艺展示平台,同时还展示出少儿的健康活泼、积极向上、传承经典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少儿的暑期文化生活。 

  (分宜县文广新局 袁建兵) 

    

枯木逢春的水北采茶戏 

  要问水北人最爱的文化大餐是什么?无疑是采茶戏。在新余,也许没有几个乡镇的文化站像水北镇综合文化站一样,有一个可以容纳900人的影剧院。30年的时光,记录了这个影剧院的新旧变迁,也见证着”戏曲之乡”水北乡村文化——采茶剧的由兴到衰再到复苏。 

  曾经,水北是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水北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全省“百强文化站”,在水北镇,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支文艺宣传队,一到双休节假日便搭建 好舞台,表演村民们最爱的采茶戏……说起上世纪70、80年代,今年59岁的水北镇文化站站长简相根仍记忆犹新,“那时基本的物质生活刚刚得到保障,精神 生活开始萌芽,采茶戏非常跑火。只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乡村文化逐渐没落,采茶戏也江河日下。”简相根说,1991年他接手文化站的时候,不仅没 人管,除了1985年建成的破旧影剧院,其他硬件设施也是一片空白。 

  水北镇也许是很多传统文化大乡的缩影之一。然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简相根发现,不怎么被人“待见”的采茶戏这两年又有了“枯木逢春”的苗 头。“文化站积极协调,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投资了40万元维修文化站影剧院,成立了三个剧团,由政府出资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没想到采茶戏非常受老表们的 欢迎。”简相根说,这道文化大餐一端出去,不少尝到“味道”的村民们不再满足政府配送的“标准餐”,纷纷要求“加餐”,自费掏腰包请采茶剧团演出。正因为 政府的”引血”,让曾经被边缘化的采茶戏重新登上主流舞台,生出了“造血”功能,重新恢复了生机。 

  今年77岁的敖云初正是一位水北采茶戏的“老戏骨”,瘦、精干,脸上的皱纹如刀刻一般。他的采茶剧团共有20多名成员,都是水北人,常常在文化站排 练,不论是老戏——《文武状元》《卖崽记》还是他们自编自导的原创采茶剧——《宅基地》《无事生非》,对这些讲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他都津津乐道。 “姜还是老的辣!”当我问起水北采茶戏的特色时,敖云初毫不“谦虚”地告诉我,水北的采茶戏从未有过断层,都是一代代的老人们口口相传,一辈辈传承下来的。 

  一说起这个,敖云初和他的成员现场来一段“双桂图”,虽然没有涂脂抹粉,没有戏服头饰,起身、起范、起势,举手投足的架势丝毫不逊色于舞台表演。刀 刻般的皱纹,昂首挺胸的起范,脸上夸张的表情……一时间,我这个对采茶戏基本无感的80后,竟然也有些被这种“下里巴人”的艺术形式所感染,扎根于大众百 姓的土壤中的采茶戏,竟然也这般深入浅出,扎实生动。 

  是什么让水北采茶戏枯木逢春?我想,因为有敖云初这样一直坚持的民间艺人,有简相根这样一直挂心的工作人员,更因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 扶持,让原本在混凝土和钢筋裹挟中被边缘化的乡村文化重新登上舞台焕发青春,让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站成为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场所。同样,扎根于大众 土壤,弘扬真善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将孵化出更多乡村文明的美丽来。 

  (新余日报社 陈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