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1月18日
“非遗进校园”再结硕果
——“八门拳”、“西宁贤孝”传习基地成立
为多方位展示非遗项目,带动“人人都做文化传承人”,推动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近期,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扩大“非遗进校园”活动规模,分别在北小街小学、阳光小学举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八门拳”传习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宁贤孝”传习基地的授牌仪式。
八门拳全名叫驷意八门拳,“驷”主要讲快速敏捷,“意”指以意行拳,而所谓的八门,其实指的就是八个方向。在学校开展八门拳传习普及活动,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可以磨练孩子们的意志。西宁贤孝因其演唱曲目多以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为主题而得名,是中国西部名副其实的讲唱文学,是青海古老的民间曲艺曲种之一。青少年学习贤孝对其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八门拳”、“西宁贤孝”作为我市第二批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将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定时、定点、多角度开展传习活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少每周进校园授课一次,真正做到“非遗”传承工作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通过与项目传承人以及非遗项目的亲密接触了解、熟悉、热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