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任务 彰显惠州特色
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惠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工作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我市认真制定了《惠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实施惠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八大工程”,明确各项具体工作措施,以切实把握工作重点,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一步彰显惠州地方文化发展特色。
一、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提升工程
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我市将继续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机制,逐步推动体育馆(场)、科技馆以及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此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完善服务项目,提供图书借阅、陈列展览、文艺演出、群众娱乐、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
二、全面实施惠州地域特色文化精品打造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文艺创作工作水平,我市将实施惠州地域特色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在“十三五”期间致力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戏剧、歌舞和文艺类图书;继续推进文化强省规划“十大工程”中作为“文化精品工程”的广东(惠州)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影视精品;继续参与省级以上各类常规文艺赛事和评比活动,重点扶持打造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力争为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艺术节推出一部大型剧目;针对一年一度的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和广东省艺术花会,每年打造5个以上充满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有地方特色的少儿、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类优秀文艺作品;精选有精品潜质的优秀作品,重点打造参与“群星奖”的评比活动。同时,深度挖掘惠州文化资源,加强重要文献整理和宣传推介,推出首批《惠州文化经典》丛书,并筹划推进第二批经典丛书的编纂工作。整理出版《惠州原创歌曲集》、《惠州文艺成果荟萃》等一批文化精品图书,以及《惠州文化图览》、《惠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志》等一批重要文化参考文献资料。
三、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工程
我市将以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根据惠州历史城区文物古迹保存丰富、密集的特点,精心编制和完善《惠州历史城区文物古迹连片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惠州历史城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强化对历史名城的常态化管理,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同时,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订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继续认定、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并实施扶持政策。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省级“非遗”教学研究基地。此外,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载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惠州市文化遗产数据库,科学严谨地对全市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整理和系统录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保存,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数字化水平。
四、全面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工程
为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我市将切实巩固文化惠民卡制度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果,逐步扩大文化惠民卡发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让更多的社会困难及特殊群体享受文化消费补贴服务,引导更多的文化企业加入文化惠民卡特约商户行列。同时,在市文化馆设立惠州市文化惠民卡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各县(区)设立文化惠民卡服务中心(原则上设在文化馆),具体承担文化惠民卡的业务咨询、申请受理、制卡发卡等工作。
五、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
我市将扎实巩固2015年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省级试点工作成果,在全面执行惠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惠州地方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等各项配套标准,逐步建立我市的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标准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意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类相关标准的宣传与培训,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了解、熟悉并掌握标准要求,增强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同时,在推进标准化工作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标准、政府责任等纳入其中,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六、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巩固提升工程
我市将切实巩固我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推进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公益文艺培训、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公益电影转型升级、公共阅读服务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组织力量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完善免费开放工作机制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效能。同时,通过“菜单服务”等文化服务定向配送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结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大城乡帮扶建设,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
七、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全覆盖工程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我市将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惠州公共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云”平台。巩固、完善和提升市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农家(社区)书屋建设,推动数字阅读资源向城市、农村提供服务,通过网络和“云”平台技术,将市和县(区)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联织成数字阅读“服务网”,实现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同等的公共数字阅读服务。同时,持续推动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和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大做强市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网,完善全市公共数字文化信息“云”服务平台。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数据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机构拓展‘互联网+’服务项目,不断延伸、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八、全面实施区域文化合作与对外文化交流拓展工程
我市将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致力打造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艺术精品,宣传推介惠州文化。组织罗浮山百草油、小金口麒麟舞、惠东渔歌、龙门农民画等“非遗”和民俗文化项目,以及艺术团体和队伍参加港澳台以及“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交流平台,借助保利集团演出院线渠道并支持经营单位组织邀请一批国内外优秀艺术院团来惠演出,同时整合优秀文艺演出项目上保利院线。同时,认真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深莞惠+河源、汕尾(3+2)”等区域文化合作,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演艺信息交流、文化科研交流、文博图书资讯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等活动。
惠州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