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在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站位高遠、思想深邃、內容精深,既有政治上的高瞻遠矚和理論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標上的科學設定和工作上的戰略部署。特別是第八章,專題對文化建設進行科學布局,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深刻回答了我們的文化為誰興盛、何以興盛這一根本問題,深刻闡明了對待文化的態度立場、發展文化的思路舉措、文化建設的方向目標,賦予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的文化和旅游工作使命任務,為我們做好文化和旅游工作明確了指導方針、提供了根本遵循。
內蒙古文化和旅游系統將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通過開展集中學習研討、舉辦專題培訓等方式,對廳機關、直屬單位領導干部進行輪訓,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將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務要求,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實現新突破、開創新局面。
一是繁榮藝術精品創作生產。聚焦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藝術創作規劃和資源統籌,不斷提高文藝創作組織化程度,重點推出一批優秀新創作品,挖掘整理、復排提升一批傳統(保留)劇目。組織開展舞劇《騎兵》、雜技劇《美好生活》、交響曲《旗幟》等優秀劇目巡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常態化推進“扎根基層、情系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二人台、蒙古劇、漫瀚劇、晉劇等傳統戲劇和新編歷史劇創作,推出弘揚主旋律的歌曲、舞蹈、民樂、曲藝、小戲小品,以精品奉獻人民。進一步完善文藝人才培養管理使用體制機制,培養造就更多高水平創作人才和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滿足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展需求。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動尚未達標的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站)達到國家建設標准,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打造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閱讀引領、涵育閱讀風尚,構建覆蓋城鄉的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發揮心之系列、諾敏沙圖、哈尼之聲等閱讀品牌活動影響力,在社會上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濃厚氛圍。
三是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通過烏蘭牧騎、流動舞台車、流動圖書車等形式,把慰問演出、文藝輔導、展覽講座等文化活動內容送到百姓身邊,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地向農村牧區傾斜。鼓勵開展鄉村節日民俗活動,舉辦“鄉村春晚”、廣場舞大賽、農牧民文藝匯演、西部民歌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盤活鄉村文化資源,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加快推進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內蒙古)、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內蒙古)、中華文化素材庫(內蒙古)建設,有效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釋放文化數字生產力,讓各族群眾共享看得見、摸得著的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
四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樹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強化頂層設計、出台配套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加強石窟寺、長城、革命文物保護,“重拳出擊”打擊文物犯罪,擴大對各級各類文物保護的支持范圍,全方位踐行“保護第一”。組織“黃河從草原上流過”“長城兩邊是故鄉”“塞上風光無限好”等文物精品展覽全區巡展,鼓勵各地博物館採取館際合作方式與區內外博物館聯合舉辦展覽。支持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就業工坊建設。
五是謀劃實施重大產業項目。持續推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著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切實抓好規劃落實和重點段建設,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和運營模式。充分發揮內蒙古文旅集團作用,跨盟市打造大景區、跨區域布設黃金線,推動資源資產集聚、資本放大、品質提升和產業升級,在穩經濟大盤中充分發揮文旅行業、文旅產業的能動作用。
六是積極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積極打造更多政治性強、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接受度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著力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民族團結故事。以“亮麗內蒙古”為牽引,系統構建草原、沙漠、森林、冰雪、黃河等子品牌IP體系。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外宣平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好國家框架下內蒙古文化旅游形象宣傳。突出毗鄰俄蒙的地緣優勢,以“萬裡茶道”為核心開展務實合作,塑造中俄蒙文化旅游合作國際品牌。(秦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