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發展民族文化旅游 促進交往交流交融
發布時間:2023-03-13 08:58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3-03-13
  “春天已經來了,希望大家來新疆旅游,一起交新疆朋友,跳新疆舞蹈,用視頻記錄新疆美好的一切,一起講好新疆故事。”全國政協委員、新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海尼扎提﹒托呼提說。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中國旅游報社記者採訪時提到旅游業在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積極作用。
  “旅游業是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凝聚人心、穩疆固邊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在邊疆民族地區,隨著旅游富民、旅游興業等項目的實施,各族群眾在旅游活動中增進了交流、理解、欣賞和尊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表示,應夯實旅游業發展基礎,拓展民族交往空間,完善民族地區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開發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創新旅游發展業態,促進民族交流,推動旅游與文化、農林、工業等融合發展﹔提高旅游業發展質量,深化民族交融,挖掘民族地區人文資源和文化底蘊,打造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游演藝項目,讓旅游成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
  “黃河與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等都象征著國家精神,承載著中華文明,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將會成為中華文明理想的棲息地。”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工商聯副主席韓文林建議,應在高質量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黃河上游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勤勞善良、不屈不撓等民族特征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在一起,“潤物細無聲”地彰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石榴籽精神” “中華民族大家庭”等理念。將“大禹導河積石”、格薩爾王傳說等歷史文化、民族傳說、紅色文化串聯在一起,形成黃河文化群像,增強黃河流域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血脈認同。大力挖掘、整合黃河文旅資源,通過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教育基地、設立黃河研究院、舉辦黃河文化論壇和黃河文化旅游節等,促進黃河流域各族群眾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精神情趣、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與時俱進。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探索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將“哦得得”“達比亞”等非遺表演融入旅游接待的過程之中。“在做好非遺傳承、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同時,我們還實現了增收。”在他看來,非遺活態傳承拓展了游客深度體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方式,也更有利於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在對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深入調研後,帶來了加強彝族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建議。他認為,民族文化向產業化轉變優勢明顯。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指導涼山彝族聚居區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從財稅扶持、服務平台、發展環境、人才吸引和培養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支持民族地區打造特色民俗融合文旅精品。對文旅資源進行再普查、再梳理,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加快文旅信息化平台建設﹔在完善旅游干線交通網絡的同時,加快鄉村旅游公路建設,重點打通和擴建一批旅游環線公路,把涼山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串聯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帶來了文旅產業與非遺保護方面的建議。在她看來,我國各民族地區擁有璀璨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如刺繡、蠟染、扎染、雕刻等,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且有眾多的勞動者。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利用龍頭企業平台資源孵化民族文化IP,推動民族文化IP與服飾、食品、藝術品等跨界合作,搭建民族時尚文化產業集群﹔通過培訓擴大就業創業,健全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培養機制,以“專業設計、集中培訓、分散生產、統一銷售”模式,實現文化富民、居家就業﹔場景化打造國潮文化新高地和消費體驗目的地,將民族元素與旅游服務功能結合,打造可體驗的、別具特色的產業。(王洋 趙騰澤 徐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