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 構筑文化強國新優勢
發布時間:2023-03-12 20:0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2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明確部署,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本期“文化圓桌”特邀全國人大代表、專家,暢談如何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加快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嘉賓:
  吳國平(全國人大代表、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慶峰(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
  安來順(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
  何超(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管委會負責人)
  主持人:
  郭人旗
  按下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加速鍵”
  主持人:如何理解文化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促進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
  吳國平: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是一個物質與精神高度融合的產業,是拉動消費、穩增長、穩就業的主力軍,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動力源是科技創新,隨著近幾年文化產業的數字化新基建、文旅產品數字化、信息數據化等應用和創新,文化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傳統文化因為技術加持、跨時空交互走進日常生活,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弘揚﹔數字技術因為文化賦能、跨載體呈現,給人們以文化滋養。因此文化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連續發布多個政策文件,支持引導文化產業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這是時代的發展大勢,是技術的更迭趨勢,是人民的需求擇勢。我認為要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台階,一方面要重視內容和產品的創新,創造出更多有內涵、有文化、有思想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視文化產業創新體系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強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和場景應用。
  何超:促進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我認為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切實有序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基礎設施和資源要素儲備。鑒於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現實復雜性,需要建立能有效統籌和激勵政府、社會、市場力量共同參與推動文化數字化的工作機制。比如,國有部門可以通過納入績效考核進行督促,而民間機構或個人可以考慮賦予數字版權保留權、追索權的方式進行激勵,至於海外中華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回歸,可以鼓勵文化企業以文化數字資產共享的方式進行務實探索。
  二是挖掘數字技術分析能力。數字技術不僅可以賦予文化產業新的內涵,更為文化創意內容增添了新的銷售渠道。這是因為數字技術具有探知消費者閱讀習慣和文化偏好的強大能力,有助於賦能消費者和擴大消費規模。具體來看,可基於平台和穩定的消費者,利用大智移雲技術等向文化產品設計、產品推廣營銷等環節提供計算分析支持,從而實現了解消費者文化訴求,並由此創作出在文化和市場方面雙贏的優秀產品。
  三是應用最新數字科技全景式呈現中華文化。文化不僅要保護,也要被充分地感知和體驗。文化數字化首先是一種永久性原真保存文物遺產信息的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新形態的數字文化資源同時也為文物修復、文化資源活化、二次開發利用提供了安全的衍生效益。如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交互現實、腦機技術、數字人等元宇宙相關的數字科技日新月異,文化數字化工作要充分吸納並擁抱這些新技術,讓公共文化場館成為展示文化數字化成果的空間,同時也要讓市場化的表演舞台、文旅商業空間、動漫游戲產品、數字文創消費品等成為日常化、全生態體驗的中華文化載體媒介。
  四是整合文化資源,建設新興產業集群。不僅要在文化創作和營銷模式上運用數字技術,也要將數字技術融合在文化產業管理和運營上。憑借信息化數據處理技術設定智能化措施,智能化能力催生文化產業資源配置和發展布局的靈活性。在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後,思考如何開發出新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從而形成供應鏈齊全、各要素集中、富有創新活力的新型產業集群。
  五是建構合理有效的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機制與模式。我國在文化資源數字化生產方面幾乎與全球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同步,且新型舉國體制更是體現出顯著的比較優勢,但是在數字文化資源的開放性共享方面更為審慎。需要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自信出發,推進數字文化資源全民共享機制的落實。
  營造文化數字化健康發展的良好生態
  主持人: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順應信息時代發展大勢,進一步開創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新局面?
  吳國平:就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而言,文化產業數字經濟佔比較低,應用層面有限,還缺乏有引領和示范效應的品牌,數字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傳播方式還比較傳統,文化產品營銷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文化數字化領域人才有待培育,特別是兼顧數字化技術和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無法充分整合行業內外優質資源,形成合力。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組織文化行業數字化人才專項培訓並制定人才培養戰略。要著重培養具備數字化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數字管理能力及數字創新能力的專業型人才和兼具較高文化素養的綜合性人才。二是文化產業的產權保護有待重視。當前,對於文化數字化項目研發的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保護力度仍顯不足。許多企業花大力氣、大價錢研發的數字文娛產品輕易被模彷甚至被抄襲,打擊了原創者的創作熱情,不利於行業的創新和進步。要通過政策、法規等手段保護文化數字化產品的信息安全,重視數字文化產品的專利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構筑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推進文化數字化健康發展。
  何超: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在操作系統、工業軟件、高端芯片、基礎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和工藝制造水平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二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相對較慢。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不願”“不敢”“不會”的困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三是數字鴻溝亟待彌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甚至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數字技術基礎、產業鏈價值鏈掌控力等有待提升。四是數字經濟治理體系還需完善。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制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尚在建設,既能激發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台經濟治理體系需要完善,與相關法律法規配套的各類實施細則亟待出台,數字經濟國際治理參與度需進一步提升。跨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還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續提高。
  開創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新局面,建議在這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基建為引領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底座。以新基建為支撐,科學布局和推進建設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力爭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推動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緊跟數字經濟發展脈絡,加強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創造條件,為高質量發展“挑大梁”。
  二是堅持獨立自主技術創新。堅持自立自強、固本強基,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攻關清單,做好中國人自己的高端芯片,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新突破,佔據競爭制高點。建設核心技術發展產業體系,推動核心技術實現成果轉化。
  三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夠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壯大發展新動能。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數字技術創新關鍵是人才。要完善人才培養、選拔、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破除壁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壯大專業人才隊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升國民信息技能。
  五是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部門合作通道,形成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官產學研用”充分結合的共生生態體系。補齊數字經濟短板,激發數字經濟牽引力,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讓數字化浪潮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拓展。
  六是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規范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治理。
  培育新型文化 業態和消費模式
  主持人:從消費和市場角度來看,目前市場規模較大的數字消費和場景應用需求有哪些?還有哪些市場潛力較大的拓展空間?
  吳國平:數字技術培育了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提高了文化創新的效率和深度,就文旅行業來說,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已經滲入行業,成為旅游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從資源要素、產業規模、市場供求、文旅融合等方面為旅游供給改革和需求升級帶來新活力。數字技術驅動和賦能文旅場景落地是未來文旅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數字化文旅雲平台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可以涵蓋全流程智慧游園服務、貫通全業態營銷渠道、全鏈路景區智慧管理、進行多維度數據分析決策等,全方位、系統化的智慧文旅平台。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借助智慧雲平台,突破旅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打造更多有創新性的文旅延伸場景。例如,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數據中台,對景區流量、線路、畫像等進行多維建模,將景區全業態業務數據化、資產化並反哺業務,實現數據可見、可用、可運營的能力,支撐景區智慧化運營決策,實現高效運營管理。另外,通過中台數據的整合拉通能力,平台可以進一步補全游客畫像,進行精准營銷、分層運營,為不同人群配置個性活動,構建經營分析模型,進而實現全場景、全覆蓋的支持景區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運營管理。
  劉慶峰:全球范圍內,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美元級別,主要應用場景在醫療、金融、城市、教育、制造等。根據有關數據,更多的企業將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AI工具,在體驗、安全、運營管理和採購等業務領域為客戶服務。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世界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將在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溫暖每一個家庭,也將通過工業互聯網,通過虛擬經濟、元宇宙來深度賦能各行業發展。隨著旅游行業的復蘇,市場各行業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未來數字文旅方向潛力很大,科大訊飛所推出的線下智能導覽問詢系統、線下景點數字化介紹系統都有著更加充分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降低,正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展面臨的難題,需要靠人工智能機器人來解決未來老齡化社會中生活剛需,科大訊飛已為此做好准備。
  安來順:受新冠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改變原有的服務社會的方式,其中提升博物館的數字化服務水平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選擇。國際博物館協會所進行的全球博物館調查顯示,83.4%的博物館在“重新審視數字化策略”。從目前平均水平看,博物館推出線上活動的類型居前4位的是線上藏品、在線展覽、活動直播和使用社交媒體。目前已有許多另辟蹊徑並對傳統或主流技術產生顛覆性效果的技術,已經或正在嘗試進入博物館領域,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量子計算、物聯網、區塊鏈、雲服務、邊緣計算、游戲化以及沉浸式體驗(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等。
  用好元宇宙 賦能文旅內容創新
  主持人:元宇宙與文化數字化之間的關系如何?目前元宇宙在文旅行業的實踐如何?
  吳國平:元宇宙是文化和數字技術的集合體,數字技術在文化的浸潤中創新發展、煥發生機並潛藏著無限可能,同時元宇宙也進一步賦能數字文化內容生產創新,讓文化內容生產有了更多的設想和展望。拈花灣文旅一直對行業大勢保持敏銳性和前瞻性,早就吹響了向數字化轉型的號角,積極探索元宇宙的場景應用。
  劉慶峰: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動力來源,而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引擎。這其中,虛擬和現實相結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人工智能將為虛擬現實深度賦能。未來世界一定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深度融合,不能割裂。現在大家熱議的元宇宙,跟現實一定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文化數字化的命題就是一種虛擬與現實的深度融合,最終會成為元宇宙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未來的元宇宙公共傳播,人工智能可以助力虛擬形象豐富立體的構建,讓傳播受眾在虛實交互之中擁有更親切、更沉浸的體驗。
  何超:元宇宙是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是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元宇宙與文化數字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元宇宙賦能數字文化內容生產創新。隨著人們對大量高質量、個性化、有創意的文化內容需求的增加,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不斷升級改變著文化內容的生產模式。文化內容生產在元宇宙的加持下,潛藏著無限可能。二是元宇宙賦能數字文化傳播方式創新。在充滿未來感,穿梭於線上線下、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數字空間中,元宇宙顛覆了傳統媒介的傳播形態,將人類的感官無限延伸,為人們提供更加細膩的傳播形式。三是元宇宙賦能數字文化消費場景創新。元宇宙的本質是通過科技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和數字化,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物聯網等元宇宙技術應用到文化場景的“第二空間”,將虛實共生的內外整體體驗向更高層級的沉浸感和個性化推進,刺激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為拓寬數實融合的新消費場景提供了重要路徑。所謂“萬物皆可元宇宙”,從美妝中的“AI試妝鏡”、生活中的“智能家居”到傳統文化中的“非遺3D體驗”、娛樂消費中的“沉浸式游戲體驗”和“數字互動藝術展”等,在各行業各領域都能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全面升級,不斷更新數字文化消費場景和方式,持續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新活力。
  文旅元宇宙作為文化消費新場景的先行者,把歷史遺跡、民族文化、人文景觀等文旅元素植入到元宇宙技術的想象中,以前衛時尚的方式模擬、感知、體驗現實場景,創造出了多元化的文旅消費場景。包括文化、文博、文創的數字藏品,虛擬數字人、數字分身、IP形象代言,線下虛擬現實體驗館、增強現實體驗產品,具有較強觀賞性的虛擬電影院、虛擬藝術展覽區、虛擬劇場等數字空間,具有較強互動支持的三維立體虛擬雲端旅游,以及以數字孿生與混合現實實現文旅行業景區行業管理與監管。(統籌:郭人旗,採寫:韓潔、王煒、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