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23-03-13 20: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3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巍巍中華屹立世界之林的自信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應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讓世界讀懂中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東方文明大國的光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彰顯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創造了眾多璀璨奪目的成果,書寫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善於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近年來,河南博物院不斷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文物表達方式,通過講好文物故事傳播中華文化,讓博物館裡的文物動起來、活起來、潮起來。該院開發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創產品不僅將“考古發掘”融入“拆盒”過程,還能讓購買者親身體驗“考古現場”,感受發現歷史的瞬間。截至2022年年底,“考古盲盒”累計銷售量達55萬個,遠銷加拿大等國家。
  “文物資源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文物博物館場所和世界文化遺產地作為“國家客廳”會見外國元首、召開國際會議,這本身就是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舉措。
  文化是國際交流的載體,藝術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品走出國門。新時代十年,他攜代表作在20多個國家舉辦了47場個人雕塑展,受到不同國家、不同膚色民眾的喜愛,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出了積極貢獻。和他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藝術家及作品走出國門,其中,不少國內藝術家個人及作品通過發起或參與交流互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傳遞著中華民族的良好精神風貌,贏得了廣泛認可和贊譽。
  講好中國故事,既要看講什麼故事,也要看怎麼講故事。這些年,全國政協委員、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在探索傳承、傳播好文化遺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她看來,文化遺產不光是開發和利用,還有傳承和保護,每個人都應該是局內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首先要打破文化遺產的神秘感和距離感。”崔巍認為,傳統、古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有前衛與時尚的表達。“大運河申遺時,我就在想我能夠做些什麼。後來,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就誕生了。”這些年,崔巍和團隊通過舞蹈藝術把大運河的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魅力。
  今年將在杭州舉辦的亞運會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身為杭州亞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的崔巍,這兩年大部分工作圍繞亞運會展開。崔巍表示,面對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團隊將為呈現一個不一樣的亞運會和浙江“重要窗口”形象繼續努力。此次兩會提案中,崔巍就“後亞運”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亞運遺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如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實現場館的長效運營,真正實現以賽興城、以賽為窗,講好浙江故事,展示中國形象。
  此外,崔巍也關注到浙江啟動了上山文化遺址申遺工作,她認為,申遺一旦成功,不僅為中國再添一項世界級文化遺產,更將填補世界遺產中稻作起源類型的空白,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有重大意義。赴京參會前,她專門前往浙江金華走訪調研,進一步完善提案內容,為上山文化的申遺和傳播工作鼓與呼。
  創新國際傳播方式 實現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不僅要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力,更要增強中華文化“走進去”的影響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一直是我國向阿拉伯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先行者。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寧夏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已成功舉辦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在寧夏相遇,看見了寧夏翻天覆地的發展與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寧夏智慧宮國際文化傳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時榮從中得到啟發:“我們應搭上‘一帶一路’發展的快車,主動將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講給更多的國家、更多的民眾聽,為加強阿拉伯國家乃至世界與中國開展合作交流貢獻更多力量。”
  基於這樣的想法,張時榮與同事共同創辦了國際傳播公司——智慧宮。十多年來,智慧宮翻譯和出版的主題類圖書有60余種,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翻譯和出版的中阿文圖書達到了1418種,銷售的圖書總量突破了200萬冊。智慧宮成為國內面向阿拉伯國家圖書輸出的龍頭企業,也成為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的中國圖書出版機構。據了解,現在海灣六國,以及埃及、伊拉克等眾多阿拉伯國家,都把中文納入其國民教育體系,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漢語熱。目前“智慧學中文”成為阿拉伯國家國際中文教育的知名品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這十幾年開展中國文化對外推廣工作中,張時榮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渴望了解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為此,智慧宮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將國內熱播影視劇,如《中國機長》《流浪地球》《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山海情》等進行譯配。其中,電視劇《山海情》阿文版展現了中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受到了阿拉伯國家官方和民眾的一致好評。
  “我們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團隊將繼續依托這個時代,依托黨的好政策,讓智慧宮成為阿拉伯國家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張名片。”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張時榮建議,支持海外媒體矩陣和傳播平台的建設。他表示,要鼓勵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在海外自建收購傳播平台和渠道,做好國際傳播的科技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媒體矩陣。加強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中文教育,建設“一帶一路”大學,培養各種語言的專業人才和專家學者,把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闡述好,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需要不斷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實現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以ChatGPT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大唐西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意識到“數字絲綢之路”的嶄新內涵。“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有助於克服‘一帶一路’建設中因地緣政治、地區沖突、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帶來的影響,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信息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產業、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縮小‘數字鴻溝’,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呂建中說。
  呂建中認為,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文化領域特別是文化藝術品的流通是重要的突破口。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數字絲綢之路”,一是可以為藝術品、數字藝術品、數實結合藝術品等搭建交易流通的大平台,以青年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二是可以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三是可以為國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搭建新平台,進而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助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1月,中央網信辦、中央宣傳部等16部門聯合公布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名單,12家單位入選“區塊鏈+版權”特色領域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呂建中認為,這為“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建議,積極推動已經通過“區塊鏈基礎服務設施”備案和具有國際一流技術研發實力的機構,聯合創建多國鏈、多品種、多語種、多幣種的“文化數字絲綢之路”,為各國藝術品的交流交易進行確權、確真、確價、確序、確信,形成藝術品的“身份證”,實現可溯源,進而將其鏈接到具有線上線下藝術品國際交易資質的交易平台上,成為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大數據中心、結算中心、國際文化貿易中心,形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中國指數”。這將促進具有時代價值、應用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審美價值、市場價值的國際文化藝術品實現高效便捷的交易流通。
  同世界各國開展 多層次、有深度的對話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互鑒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也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在廣西,少數民族非遺在面向東盟的國際交流中大放異彩。
  壯族刺繡(簡稱“壯繡”),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表現風格和刺繡技巧。這些年,通過國際交流活動和展覽,壯繡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壯族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讓世界認識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豐富而璀璨的文化多樣性很重要。”一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壯繡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藍淋都將推動壯族文化走向世界,當作非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2008年,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台,藍淋帶著她的“壯美坊”壯繡產品走上全新的舞台:一套帶著鳳凰繡樣的刺繡枕套被選定為送給前來參加東盟博覽會各國嘉賓的國禮,壯繡第一次登上國際舞台。
  做工精美、圖樣生動、寓意深遠讓“壯美坊”的產品在國際上大受好評。2011德中文化交流年,80幅“壯美坊”壯繡作為中國最美的民族手工藝品在德國國家博物館展出。55件錦繡系列作品代表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受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行巡展。壯繡手工藝品熱銷東南亞、歐美、南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藍淋用一針一線踐行著傳播壯族文化的使命,越來越多的壯族刺繡承載著壯鄉文化走出廣西、面向國際,向世人展示這項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千年技藝,講好中國故事。
  藍淋認為:“守護文化傳統,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尋找新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要堅守壯族傳統技藝本真的美,典雅而朴實的自然。”在設計和生產壯族文化產品時,藍淋在保留壯繡傳統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不斷改良繡法和用色,逐步將產品調整為收藏、服裝、家紡、慢潮流等幾大類。“要讓產品被年青一代所接受,才能談更遠的傳播、傳承。”藍淋說。
  在山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王一君一直致力於將陶琉藝術推向世界。作為藝術家,他曾多次與世界各地的陶藝大師進行交流,其工作室還擔負著“山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的使命﹔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履職工作中,他不斷創新思路,助力“擦亮”山東陶琉品牌,增強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在國際上傳播?王一君認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首先需要思考以什麼樣的文化元素“走出去”。以陶琉造型、雕刻藝術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為例,需要從歷史、現實兩個維度出發,既要注重傳統樣貌、歷史源流,更要推陳出新,與當下的工藝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相結合,把其最獨特的內涵展示在世人面前,才能引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眾的普遍認同。
  王一君表示,不能拘泥於傳統的宣傳推廣方式,要充分利用現代理念、技術、平台,如VR、AR、短視頻等﹔也要具備前瞻眼光和融合思維,一定要到產業與市場中去,才能注入更豐厚的內涵和更深廣的傳播活力,在更大范圍內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另外,文化“出海”也要注重與在地文化的共鳴,從而讓產品、理念等更具內在厚度,更易打動人心。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讓中國文化走上世界舞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主動作為,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國開展多層式、有深度的對話交流活動。文藝工作者要樹立時代的使命感,通過舉辦國際交流展覽等藝術形式,讓藝術作品擔當起對外交流的使命,讓世界認識當代中國的城市生活或展現當代中國鄉村的美好生活,展示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許鴻飛表示。
  推動藝術家和作品“走出去”,許鴻飛提出了“實施文藝人才強國戰略,著力造就世界級的中國藝術大師”的建議。他認為,應及時在行政、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議推動制定鼓勵藝術家對外交流的方針政策,成立針對具有影響力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提供支持的相關基金,並推動相應扶持機制常態化運行,促使優秀藝術家更勇敢、自信地闖蕩國際舞台,推動更多優秀藝術家和作品走向國際,深入世界民眾之中。(統稿:賓陽、郭凱倩,參與採寫:張瑩瑩、譚志紅、徐繼宏、崔娜、秦毅、孫叢叢、賓陽、郭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