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蘇海珍:用京族獨弦琴奏響中國聲音
發布時間:2023-03-12 19: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2
  “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激動之余,我也倍感責任重大。”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館長蘇海珍長期致力於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帶來的提案主要是關注加強邊疆文化建設、加大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力度、加速打造中越跨境旅游亮點項目等方面的內容。
  東興地處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入海口,是中國大陸海岸線零公裡起點。聚居在東興 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的京族,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作為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獨弦琴以“一弦能彈百種音”受到京族人民的喜愛,不管是節日慶典、花前月下還是日常休閑,人們都要彈起獨弦琴、唱起京族民歌,傳情達意。
  蘇海珍是在海邊長大的京族人。父親是京族詩人、作家,一生致力於挖掘、整理京族的傳統文化。母親是有名的京族民間歌手,不僅能歌善舞,還彈得一手好琴。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熏陶下,蘇海珍從小就對音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天賦。她從8歲起就開始跟母親學習獨弦琴和京族民歌,雙親常常叮囑她要好好學琴,將來要不遺余力地把京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心中有個目標,就是要以獨弦琴為橋梁,把京族文化傳播到全國、全世界。”蘇海珍說。
  多年來,蘇海珍登上的舞台不計其數,曾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曲藝比賽三等獎、央視西部民歌大賽彈唱組銅獎、第十四屆青年歌手電視大賽團體全國優秀獎等榮譽,出版發行了中國第一張獨弦琴專輯《海韻魅影》。每次登上舞台,蘇海珍都以飽滿的熱情,用獨弦琴展現出新時代京族人民追光逐夢、奮發向上的風採。
  “我是一名生長在海邊的京族姑娘,是一名沐浴在黨的陽光下的基層少數民族干部,也是一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的自治區級傳承人。”蘇海珍說。她一直致力於京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不斷改良創新獨弦琴及其表演形式,積極進學校、進社區開展非遺普及,培訓全國各地各民族學員超過1000人,培養了老、中、青、少獨弦琴傳承隊伍。蘇海珍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文化交流,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盡一份力。此外,她還曾受邀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交流演出,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一直以來,蘇海珍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京族傳統音樂。在調研中,她發現研究京族音樂的書籍和專業教材較少,各級傳承人的水平參差不齊,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族獨弦琴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她認為,這需要引起社會和相關部門更多地關注,出台相應的政策予以解決。
  “唯有一直傳承,才能讓琴聲不絕。”隨著蘇海珍對獨弦琴造詣的提高,慕名前來求學的人也絡繹不絕。對那些真心想學好獨弦琴的人,她從來都不厭其煩地悉心指導。除了做好博物館的工作和參加各種演出交流外,蘇海珍還利用空余時間開展獨弦琴傳承和培訓,和家人一起投入獨弦琴文化的研究、傳承與保護工作中,潛心研究獨弦琴的制作工藝,並成功研制出性價比高的多功能獨弦琴,得到了業內專家和同行的認可,其中有兩款琴還被中國民族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2021年,蘇海珍編寫了《京族獨弦琴藝術》《京族傳統文化藝術》《京族藝術鑒賞》等校本教材,有效推動了京族非遺進校園。
  東興所在的防城港市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近年來,防城港市大力推動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在國門文化大院全覆蓋的基礎上,連點成線、連線成網,著力設施升級、資源整合、效能提高、文旅融合,建設國門文化帶,取得顯著成效。
  “國門文化帶是和諧邊境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游客體驗邊關文化的新空間,是中越邊民交流交往的橋梁。”蘇海珍說,邊境地區民族文化特色鮮明,既是邊境各族群眾的精神原鄉,也是豐富的旅游資源﹔既是推動邊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的抓手,也是展示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窗口。國門文化帶建設具有時代意義。隨著多年來中越兩國民間在各領域的密切交流,雙方已經攜手打造形成了中越國際商貿旅游博覽會、中越青年界河聯歡活動、中越元宵節足球友誼賽等邊境經貿、文體交流品牌活動。如何進一步釋放以京族獨弦琴、京族“哈節”等民族特色文化為代表的邊海旅游資源潛力,攜手越南等東盟國家發展跨境文旅產業,聯合推動獨弦琴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關注,她說:“這將進一步惠及中越兩國人民,加深中越友誼,共享文化資源,共同繁榮發展。”
  “我將繼續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凝聚民族共識、增強文化認同、推動文化交流,圍繞非遺傳承、文旅融合、鄉村振興、邊疆安全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開展深入調查研究,通過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積極履行職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同時講好廣西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蘇海珍說。(賓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