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呂成龍:四十年守護故宮藏陶瓷文物
發布時間:2023-03-13 20:2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3
  “我在1980年考上景德鎮陶瓷學院,1984年畢業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後就一直從事古陶瓷的保管、展覽、鑒定工作,還有陶瓷史的研究等。到明年,就整整40年了。”身兼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等眾多行政、學術職務的呂成龍,今年連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回首近40年來在故宮博物院的工作,呂成龍認為自己日復一日,就是在做好一件事:守護好、利用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0多萬件陶瓷類文物。“我從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那天起,就把這裡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故宮博物院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這些年,我國文博事業蓬勃發展,呂成龍也更加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愈來愈重,“把文物保護好、傳承好,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呂成龍說。
  採訪中,呂成龍反復強調的是“文物安全”。“我們作為直接跟文物接觸的研究者、工作人員,需要在心裡繃緊一根弦,就是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文物,不能讓文物在我們操作過程中出現損傷。文物損傷就好比破鏡不能重圓,即便可以進行修復,但是破損的痕跡永遠也消除不掉。”為此,呂成龍不厭其煩地向同事強調文物操作安全,悉心指導演示文物操作規程,提醒同事不要懷有文物損壞了可被修復的僥幸心理。
  “觸碰器物,應雙手‘捧持’,而不要單手‘搬邊’,不能‘提梁攜耳’。行話講,有梁不能提、有把不能端、有耳不能攜、有邊不能拎。”講起文物操作安全注意事項時,呂成龍感慨地說,“這些注意事項,來自多年文物工作者的經驗,也是慘痛教訓換來的,文物安全在文物工作者心中永遠佔第一位。”
  2021年5月1日,故宮博物院新陶瓷館在武英殿區對觀眾重新開放。新陶瓷館展出的文物多達1100件,為做好文物防震工作且不影響觀展,需要將支架放在文物背後,用木螺絲固定在台座上,用魚線穿過支架上的孔,將文物捆住。每一件文物都需如此做防震安全加固工作,全部工作完成後,呂成龍的手指被魚線勒出了口子……
  2022年,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作為策展人之一,呂成龍全程監督文物安全,從文物自庫房裡提出到展覽場地再到布展,為文物加固防震,他都親力親為。
  布展時如此精細,撤展同樣需要耐心和細心。面對文物保護、展陳等巨大的工作量,呂成龍認為:“文物安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從事文物工作,要有敬畏之心,也非常考驗工作人員的耐心。”
  對於呂成龍來說,每一次文物主題展覽,都建立在文物背後深入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這也是為何故宮博物院將“學術故宮”作為建設體系之一的原因。2021年5月,由呂成龍花費3年時間主持內容設計的新陶瓷館對外開放,主題由原先的11個增加到17個,展品總數量由原來的400多件增加到1100件,並且將展出陶瓷文物的年代下限由清代末年延長至民國,力求盡可能全面展示中國陶瓷悠久的發展歷程和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改陳的背後離不開對藏品的深入研究,“文物展示並不是硬生生地將文物擺在展台上、將文物說明牌放在一旁就可以了,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呂成龍說,“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它需要工作人員鍥而不舍,具備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以及生產工藝等多領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這次陶瓷館改陳恰好也到了我的退休年齡,可以說,我把自己這一生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全都用上了。”
  談及學術研究,呂成龍一直十分關注人才培養和傳承問題。文物研究以及文物鑒定,需要師傅的指點和自身的刻苦學習。“故宮博物院歷史上造就了一大批聞名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其中耿寶昌先生將很多研究經驗傳授給我,我有義務將它再傳給下一輩。可以說人才的培養非常關鍵,不過現在也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呂成龍說。
  文物研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呂成龍希望年輕人能夠堅持下來,坐得住冷板凳,潛心研究。“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矢志不渝的精神才能學成。”談及今後的工作,呂成龍仍然希望自己能在陶瓷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作用。“我希望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策劃展覽和人才培養方面,把自己近40年的專業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做好中國文博事業的薪火相傳。”呂成龍說。(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