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韓子勇: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布時間:2023-03-14 21:0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4
  案由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建議
  (一)准確把握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及民族屬性,開展非遺項目的申報名稱及內容研究。
  我國的非遺項目申報工作是依據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及操作指南開展的,公約中強調的是“社區、群體及個人”,未提及民族概念和項目的民眾屬性。但我國的諸多非遺項目,多以民族名稱進行項目命名,實際上非遺項目多是在各民族中傳承流布,具有多民族共享屬性,是各民族長期交流交往交融的體現。未來的履約申報工作,要全面分析項目傳承范圍、流布區域、涉及民族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等,提高系統性,避免碎片化。要更加重視中華民族共有的文脈、文象及文化符號,要突出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突出“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二)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評選中,要更多考慮現代社會流動性。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公布的1082位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為63.29歲,70歲以上的佔31.79%,60歲至69歲的佔比達26.52%,二者相加超過50%。隨著城市化進程演進和社會流動性加快,特別是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往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族內部的傳承方式,已然發生重大改變。同時,信息化、數字化也帶來非遺傳承方式的革命,深刻改變以血緣、地緣、文緣為特點的“口傳心授”、家族式、師徒式傳承方式。這種情形,要求我們在傳承人評選中,克服以往習慣的民族、地域、血緣等身份囿限,放寬非遺傳承人特別是青年非遺傳承人評選視界,以能力、水平和效果等為評選原則,使傳承人隊伍年輕化、知識化,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血液。
  (三)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時代生活推動著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高度重視非遺回歸民眾、回歸生活,積極開展好非遺的生產化、生活化,使非遺“活”起來,見人、見物、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