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都海江:
構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科學評估體系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發布時間:2023-03-14 21: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4
  案由
  當前,我們正努力增強中華文明對外傳播力影響力,但距離傳播效能的最大化、最優化還有差距。比如中華文明對外以單向傳播為主,嚴肅宏大有余,鮮活生動不足﹔構建融通中外、人類共通的傳播基調和價值理念方面,結合點找得還不夠精准﹔適應不同區域、國家、群體的傳播策略運用得還不夠貼合﹔對傳播媒介和推廣對象的遴選使用還不夠有規劃﹔缺乏統籌全媒體傳播平台的機制,導致不同形態媒體標准不一,缺乏橫向比較,傳播效果界定模糊。
  建議
  構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科學評估體系,對支持保障“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有關鍵性意義。具體提以下四方面建議:
  (一)對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進行深入界定和內涵探討,科學設置評估指標與維度。
  基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構建中華文明傳播邏輯架構,將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轉化為具體可操作化的評估內容。例如將“對外”與國際傳播的場景、主體、話語、敘事、機制等關聯,“傳播”包括文化符號、文化產品、組織建設、民眾與杰出人物、傳播渠道、技術安全、學科建設等,“效能”涉及認知、態度、行為三個層面,由此建立分類分級、有機統一的科學評估體系。
  (二)評估形式、方法和對象。
  評估形式可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外部評價包括大數據監測、傳播力指數,內部評價為自我評價。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評估兩種方式,建立評估專家庫,進行現場考察、綜合評議的定性評估,建立數據系統,量化數據生成分值作為定量評估。評估對象既包括政府、高校等官方機構,也包括智庫、企業、行業協會等社會和民間團體,以及海外社交平台。要實行分類評估,根據不同對象採取量身定制的區域化、分眾化評估體系。
  (三)建立回溯性評估和跟蹤性評估監測機制。
  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是一個歷史悠久、動態持續的過程。隨著時代發展,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所處的國際形勢、宏觀經濟條件以及自身狀況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傳播的價值衡量標准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要在回溯傳播歷史的基礎上科學確定評估基准。同時,應注重評估結果運用,定期跟蹤分析評估情況,及時向各傳播領域進行反饋,加強評估結果的研究與創新,定期調整傳播策略以確保更顯著的傳播效果。
  (四)提升大數據運用水平,加強科技支撐保障。
  契合全媒體傳播矩陣的發展趨勢,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數據收集,探索由信息匯總走向數據運用中樞,統籌抓好內容、技術、監測、平台,不斷升級具備收集處理、控制發布、解讀傳播能力的數據產品和服務,實現用數據評估、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通過數據賦能提升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於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