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 馮遠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總書記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更是蘊含了強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與民族精神。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更好地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推動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發展。而青少年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梁,校園是孕育時代新人的搖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認為在大中小學校園內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分有必要,抓住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濃厚的家國情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到祖國未來建設者的血脈之中。
我在提案中提出:一是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特點,明確傳統文化培養目標,循循善誘制定分級教學計劃,開設涵蓋傳統禮儀、習俗、書法、曲藝等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並確保傳統文化課程佔有一定學時。
二是結合學校日常教學,豐富“實踐學時”和實踐教學方式。例如組建傳統文化興趣小組、文化社團,舉辦傳統文化節、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三是將傳統文化教學與固有的語文課、歷史課以及音樂、美術等藝術課有機結合,注重在文化課、藝術課的教學中嵌入與知識點相關聯的傳統文化知識。
四是“請進來、走出去”,整合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感與獲得感。一方面,可以邀請文化社團的專家學者、非遺項目傳承人走進校園,舉辦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和現場展示。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帶領學生實地探訪文化遺址、歷史人物故居,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歷史文化,通過生動的實踐體驗,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