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2年全國兩會文化和旅游部專題 > 委員談文旅
委員談文旅
推動時代科技與戲曲傳承創造性融合
發布時間:2022-03-10 09: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03-10

  全國政協委員  董圓圓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更新,大量攝制於上世紀的戲曲影像得到修復,盤活了大批老一輩藝術家的珍貴影像,使觀眾耳目一新。時代科技與戲曲傳承也開啟了更廣泛的融合模式,主要存在於以下幾種形式:老一輩藝術家的珍貴影像修復、傳統劇目的互動式數字演播和戲曲欄目的VR沉浸式觀演。

  時代科技與戲曲傳承相融合的優勢在於:

  首先,盤活老一輩藝術家的珍貴影像。上世紀錄制播出的戲曲影像多以膠片、磁帶為存儲介質,由於時間推移,已出現褪色、劃痕、噪點等視聽問題,影響觀看感受。伴隨AI技術等科技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大量戲曲影像通過超分辨率、智能插幀等技術手段完成4K高清修復。京劇音配像工程《龍鳳呈祥》《赤壁》《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帥》等,經修復播出後,均獲得極高收視率,特別是梅蘭芳先生訪美演出的《刺虎》,經技術修復,梅蘭芳先生的表演更清晰、服化色彩更飽和,獲得業內外高度評價。

  其次,為觀眾帶來全新觀賞體驗。互動式數字演播、VR沉浸式觀演等形式極大拓寬並延展了劇場舞台與觀眾席的固定空間,使屏幕前的觀眾得以與演員近距離互動,增強觀賞興趣。

  最後,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給劇場演出帶來的壓力。數字科技為每一位觀眾帶來更高質量的熒幕視聽效果,同時,也有利於疫情環境下戲曲藝術的海外傳播。

  當然,目前時代科技與戲曲傳承的融合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所涉劇目的劇種廣泛性依然存有局限、戲曲音頻的質量依然有提升空間等。據此,我在提案中提出:

  一是豐富經典影像修復的劇種類別,尤其是一些在傳承方面存在一定現實困難的古老劇種,通過數字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二是注重經典影像修復的音頻質量,滿足觀眾“聽戲”期待,使觀眾能夠欣賞到老一輩藝術大師原汁原味的聲腔藝術﹔

  三是拓寬科技與戲曲融合的邊界,加大創造性互動,聚焦數字技術優勢,使觀眾更多地感受到數字傳播的靈活與近距離互動亮點,滿足老戲迷,吸引新觀眾。

  科技與戲曲需要完成的不僅是簡單結合,更應是在尊重戲曲藝術規律前提下的具備創造性、創新性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是傳統藝術對話時代、對話年輕觀眾的一種方式,並且極有可能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添一次新的嘗試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