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
優秀作品的誕生除了要靠文藝工作者積澱的才華、苦練的技藝,更要依靠堅定的精神信念和豐厚的文化土壤。多年來,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激發創作活力,沉下心來向火熱生活汲取創作靈感,一部部作品、一次次演出,凝結了文藝工作者的鍥而不舍與辛勤耕耘。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正在成為舞台藝術創作的自覺追求和使命擔當。這一點,鮮明體現在中國藝術節參演、獲獎劇目之中。
從“十二藝節”的情況來看,現實題材、現實主義創作正走向縱深,舞台上當代英雄楷模形象譜系得到進一步擴展,舞台藝術正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展現時代風採、講好中國故事。從《谷文昌》《重渡溝》等作品中黨員干部形象的塑造,到《柳青》《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等各個時期、各個民族的優秀中華兒女形象的展現,都感人至深﹔從河北梆子《李保國》、秦腔《王貴與李香香》、蘇劇《國鼎魂》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不同藝術形式都在新時代煥發出光彩與活力,貢獻出優秀的作品,創造出讓觀眾傾心的藝術形象、視覺語言和舞台美學。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藝術總監、京劇表演藝術家袁慧琴表示,多年來,在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涌現了大量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的精品力作。“十二藝節”中,國家京劇院現代京劇《紅軍故事》入選。這部作品涉及的人物是革命歷史時期的普通人物,通過這些故事和人物,觀眾可以真實可感地觸摸到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文內涵和時代精神,大力弘揚了革命文化。“這部作品在音樂、程式化動作的化用、演員的表演和唱腔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新探索,有些探索觸及當代舞台藝術作品不得不考慮的重要維度——藝術審美的現代轉換,而這些正是困擾京劇現代戲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借助《紅軍故事》參加中國藝術節的契機,我們也認真梳理了劇院在京劇現代戲創新發展方面的探索路徑和寶貴經驗,以期未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觀眾服務,為文化傳承盡一份力。”袁慧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