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專欄 >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新疆藝術研究所成功創排大型民族管弦樂
《古樂新聲Ⅱ—<伊州樂>印象》
發布時間:2021-01-29 18:44 來源: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 2021-01-29

  為深入落實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大力支持和堅強領導下,2020年新疆藝術研究所聯合上海音樂學院完成大型民族管弦樂《古樂新聲Ⅱ—<伊州樂>印象》創排,並2020年12月10日在上海市成功首演。 

  《古樂新聲Ⅱ—<伊州樂>印象》創排是新疆藝術研究所申報的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藝術創作項目。以新疆藝術研究所已故副研究員段薔先生的《伊州摘遍》旋律譜為藍本、上海音樂學院已故古譜研究學者陳應時先生解譯的敦煌古譜為基礎,主創團隊通過對比近五十年來的新疆民間音樂,深入研究隋唐音樂的色彩、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等問題,通過召開八次創作會,解決了歷史背景、時代特點、音樂色彩及舞台呈現等問題。 

  伴隨著精美的龜茲、敦煌壁畫,六個樂章在導聆、解說的序幕中緩緩奏響。第一樂章絲路雄關,以絲綢之路上的雄關、烽燧為創作背景,呈現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和國家的大一統,展示出唐詩中關山明月的意境。第二樂章鹽池隨想,以新疆哈密市的鹽池、草原、雅丹地貌、農田等為創作背景,展示古伊州地區的自然、人文風貌,呈現出悲壯、雄厚的國家情懷,飲馬渡秋、邊疆遼闊的意境躍然眼前。第三樂章樂舞繽紛,以敦煌莫高窟、龜茲石窟、柏孜克裡克石窟中的壁畫為創作依據,音樂靈動、厚重,展現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第四樂章萬仞雪山,用雄偉雪山與柔美坎兒井對比,以天山雪水、內流河滋養出的綠洲為創作背景,展示新疆遼闊、壯美的風景。第五樂章故城回眸,通過樓蘭故城、疏勒古城、巴裡坤大河唐城等各時代的遺址,展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以及絲綢之路的繁榮。第六樂章絲路芳菲,以民族大團結為主題,載歌載舞的意境達到高潮,尾聲以敦煌譯譜作為尾聲,闡釋懷古之意。 

  本場音樂會主題鮮明、立意准確。本場音樂會的古譜解譯專家陳應時,古譜解析專家段薔用近五十年的時間,基本勾勒了伊州樂的面貌,展示了中原音樂、西域音樂的融合,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積極響應、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關於文化潤疆工作的部署。 

  本場音樂會音樂結構完整六個樂章旋律優美、靈動、悲壯,首演現場觀眾反映非常好。音樂結構完整,從整體到局部體現了創作者、策劃者的獨具匠心。每個樂章時間安排科學,細節和整體協調、和諧,布局上音樂色彩的濃淡、大小嚴謹統一,音樂會通篇酣暢流利。 

  本場音樂會風格濃郁具有濃厚的東方音樂風格。主創團隊根據陳應時先生翻譯的敦煌古譜和段薔先生解析的旋律譜,保留了段薔先生《伊州摘遍》的旋律,主體音調非常明顯,奠定了音樂會的學術性。同時作曲家在力法、結構、調式調性上將新疆音樂、中原音樂進行了融合,整場音樂會風格把握十分精准。 

  本場音樂會專業技術精湛。上海音樂學院在古譜的呈現上具有卓有成效的經驗和探索作曲非常考究,作品的配器、調式調性、和聲都有非常精致的體現。首演集合了上海音樂學院師生、校友和新疆民族樂團的優秀演奏家,表現非常專業、精彩。 

  本場音樂會包裝精美。採用了多媒體技術,契合藝術規律,現場導聆和多媒體解說文法、辭藻優美、深沉。面光、耳光、柱光、頂排光、天排光、地排光,設計雅致。演奏員服飾和諧、統一、清爽。整場音樂會演出陣容龐大,上下場井然有序,場面安排非常巧妙。 

  音樂會既講述了新疆音樂文化與中原音樂文化的一脈相承關系,又講述了新疆藝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甘於奉獻、扎根民間的優良傳統,學術性與藝術性兼具,展示出文脈相承、交融貫通的歷史特征與當代回響。 

  下一步主創團隊將針對傳統民族樂器的律制、平衡各聲部及聲部內部的音量關系、新疆民族樂器律制的差異化等問題,進行學術研究和打磨提升,為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禮。 

   

                                                                                                 供稿單位及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藝術研究所 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