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是重慶地方戲曲的重要劇種,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近40年來,一直致力於川劇的理論研究,出版了大量學術著作。同時,也十分注重資料的收集整理。通過兩年多的時間,一套資料詳實、豐富的《川劇劇本文獻輯編》(100集)即將付梓。
這套《川劇劇本文獻輯編》,共收錄了自清末以來的傳統劇目、新編劇目、移植劇目602個,2019個版本(含石印、木刻、手抄、復寫、油印或內部老版鉛印6種不同的版本),60000余頁。
該書採用原稿文獻影印圖片加內容說明的形式呈現,每一劇目之前,對該劇及其不同版本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簡要說明,包括:劇目名稱(依據該劇通行的名稱)、劇目別稱、規模、聲腔、劇中主要人物、劇情簡述、版本情況等。
《川劇劇本文獻輯編》收錄的劇本雖然隻是川劇劇目中的一部分,但是涵蓋了該劇種具有代表性的“五袍、四柱”“高腔四大本”“彈戲四大本”以及部分“江湖十八本”和列國、三國、東窗、水滸、聊齋、目連等,凸顯了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不同聲腔以及生、旦、淨、末、丑不同角色行當等各個類別的劇目,在川劇劇目體系裡具有極大的代表性,不管是從時間跨度的不同時期,或者聲腔角色來說,都較真實的反映了川劇劇目的歷史發展、藝術風貌、文學底蘊,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文獻。特別是該書採用多版本圖片影印的形式,填補了該劇種同類出版物的空白,因此,100集《川劇劇本文獻輯編》的出版發行,不僅可以為表演藝術家、理論工作者提供第一手參考資料,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也對弘揚優秀傳統民族藝術,振興川劇,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和開展藝術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該書的出版也是藝術檔案得到充分利用的社會價值體現。
川劇是流行於重慶市和西南地區的我國較大的古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融匯高腔、胡琴、彈戲、昆腔、燈戲五種聲腔而成,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感染力,更擁有文辭優美,內容豐富,數量眾多的傳統劇目,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目前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川劇這一優秀民族藝術,從2018年4月起,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就啟動了《川劇劇本文獻輯編》的編撰工作。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是重慶市文化藝術領域中唯一的社會公益類專業研究機構,也是重慶市藝術檔案管理中心,其前身是重慶市川劇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該院非常注重各類藝術檔案的收集工作,本次編撰出版的影印文獻就是該院近40年來珍藏的部分川劇劇本文獻成果。
供稿單位及撰稿人: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郎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