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地方動態
地方動態
用文藝精品浸潤心靈 凝聚精神力量——全國各級文藝院團將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發布時間:2022-11-30 17: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11-30
  11月25日,冬日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大地封凍、寒風凜冽,在海晏縣王洛賓藝術廣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宣講+文藝”黨的二十大精神文藝宣講巡回演出正在火熱進行。台上演員真情演繹,節目精彩不斷﹔台下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和陣陣喝彩。團長群毛吉說:“作為基層文藝院團,我們不光要加強自身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力度,創排更多優秀文藝作品,還要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讓群眾通過快板、小品、民族歌舞等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產生思想共鳴,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及時准確地傳達到基層,把黨的聲音傳遞到群眾心中。”
  該團文藝宣講巡回演出自11月22日啟動以來,受到基層群眾的廣泛好評,大家紛紛表示:“‘宣講+文藝’的演出方式通俗易懂,使我們對黨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層面的了解。”群毛吉介紹:“團裡將繼續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把文藝宣講巡回演出送到州內各單位、村鎮、社區,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近來,全國各級文藝院團或參加宣講活動、或組織集體學習、或創排精品劇目、或開展基層惠民演出,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主動作為,開展了一系列生動實踐。廣大文藝工作者表示,要聽黨話、跟黨走,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文藝精品浸潤心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
  作為具有社會主義文藝使命擔當和責任感的國有文藝院團,廣東省話劇院全面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學習,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以實施“劇院精品創作演出”為抓手,努力推進劇院事業發展新征程,為全面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今後,劇院將精心組織話劇《深海》等一批精品劇目巡演,推進劇院小劇場常態化運營,以演帶練,服務人民,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的常態化機制。還將堅持守正創新,聚焦時代命題,共同孵化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嶺南風韻的扛鼎之作,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省話劇院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院長鞠月斌說,人才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支撐,劇院將瞄准高水平人才和劇院日常專業技術提升,實施人才儲備培育計劃,把培育造就優秀文藝工作者隊伍擺在重要位置,以文化自信激發創造活力,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近日,陝西西安曲江新區黨工委委員,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寇雅玲受中共西安市委黨校邀請,依托“黨員干部大講堂”活動,為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作了“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推動西安文化高質量發展——西安演藝集團創新改革發展實踐”專題講座,用集團非凡十年的跨越式發展實踐,生動講述集團持續推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奮斗歷程。
  寇雅玲表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集團將持續深化改革,守正創新,在文藝精品創作、實現雙效統一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績。“集團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帶領干部職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在文化傳承保護、文藝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推動文化繁榮,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不懈努力。”寇雅玲說。
  山東省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始終立足國有文藝院團主責主業,堅持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以大力弘揚沂蒙精神為主線,推出現代柳琴戲《沂蒙情》《崔家溝》《福大妮和山杠子》及跨界融合舞台劇《沂蒙紅崖》《沂蒙組歌》、兒童劇《沂蒙媽媽》等一大批原創作品。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令中心全體演職人員倍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要努力創作出更多傳遞時代強音、增強精神力量的優秀文藝作品,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心主任徐樹波談到具體工作時說:“柳琴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我們首先要抓好柳琴戲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復排《父子結拜》等傳統劇目,開展省內外巡演、下鄉演出和進校園普及,以新的傳播手段傳遞經典魅力﹔其次抓好新劇目創作,即將啟動革命題材劇目《辛銳》、現實題材劇目《中國大集》的編創工作﹔三是抓好文化惠民演出,問群眾所需,創演大家喜聞樂見的劇(節)目,每年演出不低於260場次,努力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滿意度。”
  河北省石家庄市絲弦劇團是河北地方戲曲的典型代表。團長劉如奪介紹,多年來,劇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先後創作了《花燭恨》《瘸腿書記上山》《大山戀情》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其中《花燭恨》已成為劇團的保留劇目,每次演出都得到觀眾的共鳴和熱烈的掌聲。黨的二十大開啟了文化工作者大展宏圖、展示才華的新征程,劇團將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使命擔當,不斷推動地方戲曲院團創新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劇團將動員劇目創作人員深入基層,捕捉他們最生動的瞬間,創作更多有血有肉、有真實情感的精品力作。同時發揮絲弦地方劇種的特點和優勢,結合本地歷史,弘揚民族文化,唱響主旋律。劉如奪表示:“劇團將繼續加大絲弦人才的培養力度,引導廣大青年演員樹立為戲曲事業獻身的敬業精神﹔為他們量體裁衣,多提供排演劇目的實踐機會,形成政治思想和藝術本領相結合的立體培養模式,讓他們早日擔起傳承發展絲弦劇種的重任。”
  河南省漯河市豫劇團近幾年經歷了由衰落到迅速興起成為當地明星劇團的過程,其制勝法寶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團長宋德甲說:“我們堅持創作劇目既要‘上得廳堂’,能在各項大賽上出成績,走上國家級、國際舞台,又要‘下得廚房’,能走入田間地頭,讓老百姓認可。”地處郾城大捷所在地,劇團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以“精忠報國”精神為主題,近幾年相繼挖掘復排傳統沙河調劇目《斬岳雲》、新創沙河調劇目《郾城大捷》等。
  “為了讓戲曲藝術惠及更多群眾,團裡的流動舞台車跑遍了漯河縣區鄉鎮,把舞台搭在農村社區、田間地頭,每年送戲下鄉200余場,有時一天要到不同的村庄演出4場,吃飯化裝都要在趕路的車上進行。”宋德甲說,大家用實際行動讓戲曲藝術真正走進群眾的心裡。優秀的戲曲作品要有大批優秀人才來傳承,劇團堅定出戲、出人的理念,注重培養青年藝術人才,今後將與高校聯合辦學,培養後繼人才,確保藝術傳承不斷層,讓傳統戲曲煥發強大生命力。(統稿:韓潔,參與採寫:譚志紅、秦毅、孫叢叢、李秋雲、范海剛、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