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代表風採
代表風採
千年古音奏出時代新韻
發布時間:2022-11-24 15:4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2022-11-24
  從孟子講的“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到梅蘭芳說的“移步不換形”,國樂傳承其來有自、從未中斷。中央民族樂團有一個優良傳統,李煥之、唐榮枚等一批從延安走來的藝術家把延安精神帶到樂團,建團之初,藝術家們就一直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學習、向傳統學習。這些年,樂團每年都會邀請老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為青年演員上課,手把手、一對一教學授藝,賡續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隻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延續生命、永葆活力。我們既要立足傳統,又要結合時代條件賦予文化以時代新內涵,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我在實踐中的體會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既體現在傳播方式、表達方式上,也要在不同音樂文化的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表達方式上,努力探尋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多元化。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在大型民族管弦樂之外,大膽探索小型化、創新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創建“儷人行”“青衫渡”兩支室內樂組合,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合作,用民樂的方式讓人們看到國寶“活”起來,利用新技術讓觀眾全方位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以中國音樂為突破口進入新的賽道,我們還有許多可待挖掘的資源。
  堅守傳統不等於固步自封。回溯千年以來的樂器變遷史,我們會發現,琵琶、二胡、箜篌、嗩吶、篳篥等樂器都來自外來文化,而今天,再也沒有人會將它們視作“外來之音”。這說明,不同文化之間既有差異性,也有相互的吸引力,我們要利用好文化的吸引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此,我有切身體會。在中俄建交70周年紀念大會的文藝演出中,我與俄羅斯三角琴演奏家共同完成協奏,琵琶和三角琴都具有顆粒性音色,兩件樂器融合在一起的效果超出預期,受到觀眾的歡迎。
  傳統演出以單一的舞台藝術模式為主,如今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也必然催生文藝形式創新,拓寬文藝空間。在這樣的時代之變面前,我們不能“置身事外”。積極推動傳統藝術與互聯網融合,借力新媒體平台,不斷開拓音樂傳播的舞台,才能匯聚更多觀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7月,中央民族樂團與抖音直播聯合發起“樂上花火  國樂大會”活動,獲得了1.5億多的觀看量。網絡的點擊量、播放量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數字背後就是實實在在的熱愛。我們常說“藝術為人民服務”,人民在哪,我們就應該在哪。樂團聯合抖音開展“山河國樂”公益星期二直播活動,66天裡,145位藝術家入駐平台,通過鏈接“大山裡的音樂課堂”等公益項目,為山區孩子捐建音樂教室、提供音樂服務。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文藝工作者任重道遠。(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趙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