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生產性保護:讓非遺實現自我造血
發布時間:2012-09-04 08:4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全悅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9-04

    中國文化報記者邊思瑋報道: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區別於搶救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鼓勵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實現傳承,讓許多非遺項目逐步從“捉襟見肘”走向了“自我造血”。
    技藝不走樣 傳承無壓力
    今年6月,青海熱貢畫院16歲的藏族畫工旦正的大型唐卡《四部醫典》進入上色階段,他的師傅熱貢唐卡傳承人娘本一直在旁邊耐心指導。眼前唐卡收藏市場越來越熱,這幅精心繪制的熱貢唐卡,市場售價或許可達數十萬元。娘本說,這樣的價格“很值得”。熱貢畫院的唐卡,不但隻能使用金、銀、珍珠、瑪瑙等天然顏料繪制,每一幅還必須經過藝術鑒定委員會的層層鑒定才能出售。除唐卡外,蜀繡、銀飾、木雕、內畫等精巧的非遺技藝,無一不是嚴格恪守傳統的工藝制作流程,才能創作出美輪美奐的產品。
    復雜的手工、珍貴的原料以及產品中凝結的傳統文化,這些恰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在《文化部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中,“堅持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這句話出現了7次之多。為了維護這條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底線,各地政府紛紛出台資金、稅收等扶持政策,部分金融機構也主動提供低息貸款。
    這一點,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感受頗深。汶川地震發生後,楊華珍帶領全村婦女進行生產自救,正是靠著姐妹們的手藝和政府的貸款幫助,藏羌織繡越來越火,不僅不斷收到來自國內外的訂單,而且來找楊華珍拜師學藝的人也越來越多。
    生產性保護讓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被人們熟知。龍泉青瓷、昆曲、剪紙技藝等非遺項目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不但使非遺項目後繼有人,更帶來了現代時尚的理念,讓非遺在堅守底線的同時,更加具有創新地傳承下去。
    從增收致富到產業雛形
    對於陝西寶雞鳳翔縣六營村的胡永興來說,今年夏天真是既興奮又充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彩繪泥塑傳承人,他在忙著為鐵道部設計癸巳蛇年的站台票主圖案。這個平日在當地被稱為“泥耍活兒”的技藝,現在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路。
    自從2011年被列為陝西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後,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組織泥塑傳承人成立民間泥塑協會,逐步形成了“小作坊特色加工,工廠化規模生產”的運作模式,不僅統一了品牌,也統一了價格,更在質量上有了保證。目前,六營村泥塑從業人員有2500多人,年創收3800多萬元,泥塑工藝品也由過去的幾十種發展到現在的170多個品種。
    在山西大同廣靈縣一個佔地56畝的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裡,廣靈剪紙被做成了產業。

    “我們建立了四大支撐基地,融合了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產品生產和產品展銷4個流程,已經在嘗試剪紙的產業化。”廣靈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園區總經理張棟說。以產業園區為依托,廣靈剪紙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生產,帶動了周邊4個鄉鎮9個村庄的1200名農民增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萬元。
    對於不少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項目來說,生產性保護為非遺傳承人和從業者提供了致富的途徑,許多非遺項目也逐漸邁上了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釀造、飲食、制藥……這些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早已擺脫了生存和傳承困境。
    與此同時,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也開始對部分非遺項目伸出了橄欖枝。去年,武漢旅游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與3名非遺傳承人簽訂合作協議,對其木雕、剪紙和漢繡作品給予策劃和包裝,隨後推向旅游市場。而深圳諸多民營文化公司也將目光投向四川、貴州、雲南的非遺項目,計劃以開發藝術品、演藝和旅游的方式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從生活方式到時尚潮流
    “中壩海椒奪高產,樓上樓下都裝滿,多的賺了幾百萬,少的也有幾萬元。”這是四川木洞山歌傳承人喻良華在當地辣椒豐收後創作的歌詞。歌詞貼切,朗朗上口,家家戶戶很快就唱起來了。“把非遺供起來,那是要不得的做法,隻有把它融入群眾和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喻良華說。生產性保護在非遺融入民間,走入百姓生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內蒙古包頭剪紙傳承人劉靜蘭也發現,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窗花花”如今成為人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喜慶貼紙,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窗花都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政策有了,市場有了,傳承人也有了。對眾多非遺項目來說,在較好地做到保護和傳承後,如何創新和發展,推動傳統產品的轉型和審美價值的提升,成為非遺發展的新命題。
    在今年年初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上,苗族銀飾傳承人楊光賓的展台前,一群年輕姑娘拿起苗族姑娘的漂亮首飾在自己身上比劃著,愛不釋手。這一場景對楊光賓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已經帶著自己鍛造的銀飾走進了北京服裝學院的課堂,接受了“專業時尚姑娘”的檢驗。在課堂上,學生們不但表現出對民族服飾的興趣,更將其中的一些元素用在了自己的設計中,讓古老的非遺凸顯出了新潮感。
    近年,四川瀘州油紙傘成為“小清新”代名詞而備受當代青年追捧﹔雲錦、刺繡等非遺服裝活躍於國際時尚舞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恰如一條珍貴的線,將古老和現代、中國和世界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