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非遺節目《武吵子》潘怡婷 攝
6月14日是我國第9個文化遺產日。北京市數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匯集北京西單文化廣場,參加文化遺產日的主場活動,向公眾展示絕活。舞台上,北京白紙坊太獅、古彩戲法、大興武吵子等非遺展演項目精彩紛呈﹔舞台下,中國書法、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鶴年堂中醫藥養生文化、北京彷古瓷、傳統藥香制作技藝、北京鬃人、泥塑彩繪臉譜、繩結藝術8種非遺項目的展示,引來陣陣贊嘆。
本次活動由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央文明辦志願服務工作組、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承辦。活動主題為“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
城鎮化: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如果說19世紀和20世紀最顯著的歷史發展趨勢是工業化,那麼城鎮化就是這一進程的背後動力和成果體現。
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自新中國成立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53年至1958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吸收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城鎮化穩步進行。第二個階段:從1958年至1978年,受“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城鎮化徘徊、停滯,有幾年還是負增長。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至今,在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帶動下,年均增長0.88個百分點。今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2013年末,中國大陸城鎮化率為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城鎮化帶給中國的變化有目共睹。
2013年全國兩會之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他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被期待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一日不完成,城鎮化就一日難以停歇。
但是,中國城鎮化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規劃設計、社會保障制度配套等一系列問題都在考驗著人們,更何況,在破除GDP迷信之後,還要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給城鎮化一個更高遠的期待,一個更人文的安排。
文化遺產:城鎮化中幸與不幸
城鎮化必然要以文化遺產的消失或者破壞為代價嗎?
文化遺產的不幸遭遇,除了人們主觀上的偏頗對其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確實也存在深刻的歷史邏輯。
隨著城市化的進行,大量青壯年人口流入城市,導致傳統生活方式的承載和延續失去了動力。江蘇蘇州鎮湖刺繡藝術家梁雪芳說:“原來戶戶以種田、養蠶、刺繡為生,村民可以在自家完成紡染織繡的全過程。白天姑娘們就坐在家門口繡花,就連出嫁時必備的嫁妝都是刺繡工具……然而,如今這種‘家家架繡棚,人人弄針巧’的風景已經一去不復返,最傳統的教育空間——刺繡作坊隨著傳統村落的消失被移去他處,大量本地年輕人外出打工導致嚴重的‘空巢化’現象……”
而在城市裡,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業正在發揮出越來越奪目的光彩。
李釘是北京市西城區的退休教師,從小學習過各種女工,其中一項就是繩結。1998年,女兒為退休在家的李釘買回一本關於繩結的書。李釘從編手鏈開始下起了真功夫,2002年,她的“繩藝彩繪挂蛋”被收入中央三台《中國民間工藝系列》節目,被稱為“繩藝彩繪挂蛋第一人”﹔2008年,李釘家被北京市文化局評為北京市200戶挂牌的“北京市文化藝術家庭”﹔2010年7月,李釘被西城區文委推薦到文化部“文化行業高技能人才庫”﹔2012年6月,北京市西城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公布,工藝師李釘的繩結藝術被列入其中。不僅如此,李釘還被請進演播室、學校、展會傳授繩結藝術,為了傳承這項技藝,她甚至開通了博客、編寫著作、成立繩結聯誼會。
其實,類似李釘這樣做到文化遺產和城市化並行不悖、互相增輝的例子何止千萬。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邱春林認為,城鎮化的目的是志在富民,保護非遺同樣也能富民。首先,保護好非遺意味著文化自覺,精神上獲得歸宿感,即精神富足﹔其次,保護好非遺也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就業、改善經濟、滿足民生需求。
非遺傳承,人人參與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講到如何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時,他指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很顯然,中國的城鎮化,不能走西方城鎮化的老路,而是要在科學發展理念的支配下推進更人文、更綜合的城鎮化,要關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的“細節”。
要解決城鎮化和非遺的矛盾,一方面是保護好鄉村文化生態,鼓勵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資源優勢,在遺產原生地因地制宜地開展傳承活動。另一方面,在城鄉結合部舊城改造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將非遺保護規劃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等考慮當地原生非遺和隨新市民遷延的非遺,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增設非遺傳承、展示場所並支持傳承人開展傳承、展示活動。此外,隻有人人參與,才能為非遺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可靠的社會依托,而文化遺產也隻有進入每一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