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地方戲曲保護形勢嚴峻
“文化遺產保護在‘十一五’時期取得了較好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十二五’時期文化遺產的工作任務更重了,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也很多,尤其是在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說。
全國人大代表、京劇表演藝術家宋昌林也表示,地方戲曲反映了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應該讓這些民族文化傳承下去。“地方戲曲院團投入不足、設備陳舊、演出市場萎縮、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劇種數量不斷減少,這應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宋昌林說。
據調查,山東境內流行的戲曲劇種曾達39個,“文革”結束後全省還有28個。目前山東省存留地方戲曲劇種24個,其中有專業藝術院團的地方戲曲劇種14個,已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沒有專業劇團的10個。藍關戲、東路梆子等5個劇種沒有傳承人,大部分地方戲已成為瀕危劇種。
要既重傳承又重保護
山東省文化廳廳長亢清泉認為,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積蓄後備人才力量、健全劇目創作機制、豐富演出資源及建立普及推廣機制、培育受眾群體等都是地方戲曲持續發展需要破解的難題。各級政府部門應宏觀調控社會各界的有生力量,調撥相應經費,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和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是地方戲得到有效性保護的重要保障﹔還要保護地方戲曲優秀傳人。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魁智說,建議國家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財政投入更多一些,確保藝術家的創作不受經費影響,多出精品﹔希望主流媒體對嚴肅的、民族的、傳統的藝術家、藝術人才和經典作品擴大宣傳,為年輕的藝術人才搭建平台,讓真正的經典作品廣為流傳。
“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應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表示,這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政策性強、專業性強,對理論與實踐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備與一般戲曲人才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現有的戲曲教育若不做出相應調整,是無法適應這個挑戰的。
山東省人大代表王華瑩等專家建議,制定地方戲曲近期和中、遠期保護規劃,建立、完善地方戲曲的經濟扶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採取有力措施,推動地方戲曲藝術事業全面振興﹔加強文化立法,結合地方戲曲生存現狀,積極推進文化立法,把地方戲曲的管理、扶持和保護納入法治軌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加大地方戲曲投入力度,設立振興地方戲曲的專項資金或地方戲曲學校,建立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基地﹔加大地方戲曲傳播普及力度,在主流電視廣播媒體設立地方戲曲專欄,加大對地方戲曲藝術活動、精品劇目、優秀人才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加強地方戲專業藝術院團建設,完善地方戲曲傳承機制,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培養地方戲曲未來的觀眾,為地方戲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加強地方戲曲理論研究和藝術指導,成立“地方戲曲研究會”等專門機構,為地方戲曲繁榮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表示,一些代表民族文化品格的文化藝術逐漸被邊緣化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她建議要加大對戲曲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宣傳力度,同時提高對表演藝術團體公益性捐贈的稅前列支比例,以鼓勵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戲曲藝術。
展現地方戲曲獨特魅力
春節過後,重慶市川劇院的演員們迎來一件高興事,他們的基本工資由原來的1000多元漲到了3000多元,政府補貼的演出場次也從1000場升為2000場。
“傳統戲曲傳承人的待遇一直比較低。以前劇院是窮廟窮和尚,政府修建了川劇藝術中心後,我們成了富廟窮和尚。”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說,去年劇院招收了一批條件很好的畢業生,但都因為工資低而陸續走了,這讓她很是痛心,因此,她給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寫信如實反映了這一情況。春節剛過,黃奇帆就深入文藝界做調研,很快重慶市文藝界便接到了提高收入、保障養老的好消息。
山東是全國地方戲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呂劇《李二嫂改嫁》等經典劇目。今年春節期間,山東省舉辦了《魯韻芬芳——2011年山東地方戲新春演唱會》,來自全省各地的老中青三代戲曲演員同台獻藝,新穎的創意、精彩的唱段和豐富多樣的形式深深吸引和打動了觀眾。“這次地方戲演唱會既展現了地方戲的獨特魅力,又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望和需求,拉開了山東地方戲曲振興的序幕。”山東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志甫看完戲後激動地說。
上一篇: 舞台藝術應走“低碳”發展之路 |
下一篇: 代表委員會診文藝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