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低碳”本是一個環保概念,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它卻被文藝界政協委員運用到了文化發展領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少委員紛紛表示,舞台藝術應走“低碳”發展之路。
浮華包裝難掩內涵空洞
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慶典上,文化圈裡必不可少的重頭戲都會包括大型晚會、藝術展演、大制作歌舞劇等。舞台華麗自不必說,大平台、高科技、大場面也成為一種潮流,令無數導演趨之若鹜。一時間,彷佛隻有“天價”舞美才能凸顯氣派。幾年前,國內某劇團曾推出新版《紅樓夢》,2萬米的布料、3卡車的塑料泡沫、正宗紅木明式家具、定制級的根雕擺設……這種豪華舞美令人咂舌,“就像月餅一樣,包裝得越來越精美,餡料卻越來越劣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原院長吳江嚴厲地批評道。
在吳江看來,舞美崇尚宏大場面、演出採用人海戰術是目前舞台演出領域狠刮浮華風的兩種最突出表現,“10萬元就能搞定的演出要花100萬元,50人能撐台的偏用100人。其實很多院團沒有足夠多的專業演員,於是就去找群眾演員來湊數。總想著用大場面吸引觀眾,實際上難掩藝術的空洞。”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濮存昕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舞台大制作之風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花幾百萬元買來的塑料泡沫、纖維板甚至很多道具演完後就被燒掉,難道不感到可惜嗎?一些人所謂的‘大制作出精品’完全是一種謬論,這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應當抵制。”
“感覺很震撼。”——這是很多觀看過大制作的觀眾經常說起的一句話,然而視覺、聽覺的震撼不能代表藝術作品的全部,有掌聲、笑聲、人氣的地方並不一定是有精品的地方。在越來越“燒錢”的舞美面前,舞台藝術內涵的空洞也越來越凸顯。“舞台設計確實是大手筆,花了國家那麼多錢,可是音樂好聽嗎?故事內容打動人嗎?心靈得到滋養了嗎?”在聊起國內近期歌劇發展現狀時,知名音樂評論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這樣對記者說。“我國每年有那麼多高規格的演出,可真正有幾部體現‘一個時代標記’的作品留存於世?”在採訪時,多位政協委員提出了同樣的擔憂。
勁頭要用在藝術本體上
藝術究竟是什麼?是人如潮、歌如海、聲如雷、舞如操嗎?顯然不是。浮華之風除了會影響藝術從業者精雕細作的創演心態,還會扭曲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心理,最終帶來惡性循環,影響院團發展和藝術進步。為此,多位委員強烈呼吁:舞台演出的勁頭要用在表現藝術本體上。
“比如說我們演出京劇,一桌兩椅就能表現不同的場景和環境,京劇的虛擬性帶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說到底,舞台演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拉近觀眾,給觀眾想象空間、調動他們的參與感才是成功的舞台表演。如果在京劇舞台上全擺上‘豪華陣容’,那還是京劇嗎?以場面的震撼取代藝術對觀眾情感和認知的沖擊顯然是不正確的。”吳江如是說。
為什麼美國好萊塢、百老匯那麼輕易地征服了我們的觀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分析說,不論好萊塢的影片、百老匯的劇目以何種形式和內容表現,總是能夠一脈相承地表現其文化內涵,這種影響力是巨大的。“文化的根在於其精神性,不管是舞台演出還是其他品種,都要以藝術內涵取勝。而且每一種藝術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征,這是最大的亮點。”
文藝不等於娛樂 需警惕虛假繁榮
“我一直反對用‘打造’一詞作用於文化,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如是說。目前,國內很多傳統文藝團體經費不足、發展不暢的問題不斷被人們所提起,可與此同時,電視、晚會等文藝演出的場面又那麼風風火火。這種情況被不少人形容為“虛假繁榮”。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一級演員閻維文憂心忡忡地提道:“一方面很多國家一級文藝團體面臨經費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很多晚會動輒花費幾百萬元、上千萬元,這是多大的浪費啊!”
當國人習慣了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熒光棒、追星族等“快餐文化”時,文藝被無意間等同於了娛樂,對此,委員們疾呼“萬萬不可”。“擠眉弄眼博人一笑是娛樂,但娛樂不等於文藝。虛假繁榮有余、專業觀眾減少的現狀亟待政府關注,亟須社會反思。”一位全國政協委員意味深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