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王文章委員:文化創新的核心在於精神創造
發布時間:2011-03-29 15:30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3-29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帶來了《加快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的提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還就貫徹落實新近出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促進當代文化創新、文藝創作如何提升社會文化品格、地方戲曲保護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非遺要依法保護重在傳承

  王文章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意味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依法保護的法制軌道。“我們要加大非遺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宣傳力度,讓公眾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意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具體內容,同時積極制定多項措施全面落實。”

  王文章強調,要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和核心,但這個保護不是說要把傳承人養起來,而是要給非遺的傳承創造良好的條件。從今年開始,國家已經提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待遇,每年的補貼從8000元提高到1萬元。此外,文化部正在協調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非遺生產性保護的貸款減免稅等優惠措施。同時,還要加強對非遺知識產權的保護。”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非遺保護中出現了“重申報輕保護,重經濟開發輕傳承”的現象,對此,王文章明確表示,要“建立健全名錄項目和項目傳承人的監督檢查和退出機制,並對因保護不力造成損害的要追究相關責任”。對非遺保護做到“科學”和“全面”,針對非遺的不同類別,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非遺項目的保護標准和實施細則。同時,遵循非遺恆定性和活態流變性規律,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遺項目採取搶救性、生產性、整體性等多種方式的全面保護。

  王文章還指出,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年人中間的教育和傳承,讓年輕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民族、對國家、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創新的意義。

  加快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

  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確立自身的文化地位,擴大自身的文化影響,倡導本國的文化價值觀,相繼設立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化藝術榮譽制度和獎勵制度,來表彰在文化藝術領域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和機構。如美國國會主辦的美國國家藝術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設立的新加坡文化獎、韓國政府設立的世宗文化獎等。目前,我國還缺乏此類制度。

  對此,王文章表示:“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已十分緊迫。”他認為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的建立,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對文藝家的尊重,對他們創造成果的肯定,也標志著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期許,對當代文化創新發展成果的自豪和不斷推進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的努力。“偉大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反映這個時代並與這個時代的變革精神相稱的藝術精品,也需要有更多被社會認知的這個時代的代表性、標志性的藝術家,所以說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的建立正當其時。我們應該看到,它不僅是表達對藝術家及其創造成就的肯定,也有一個建立我們國家自身藝術評價體系的問題。藝術評價體系的建立及確定,是關系到我國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方向及國際性地位的問題。”他還認為,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不僅要給予杰出的藝術家榮譽的肯定,也要從相應的待遇方面給予保障。“據我了解,有不少著名藝術家在看病、住房甚至生活方面有實際困難。要通過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的帶動,使杰出的藝術家和許多著名藝術家的生活、工作待遇及條件得到較好的改善。”

   努力推動當代文化創新

  除了加快建立國家文化藝術榮譽制度外,當代文化創新也是王文章經常思考的問題。他說,當代文化創新是擺在當代文化建設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文化的本質是創新,文化創新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充滿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決定一個國家強弱興衰的關鍵因素,而文化創新的核心在於精神創造。“我們當代的文化創造,應該成為一種驅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雖然這種文化的內涵不專指文學藝術,但文學藝術是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它們既是當代文化創新發展的一種反映,同時也應該以自身的精神創造引領時代的精神。”王文章認為,通過精神創造的成果,可以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取向,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評價還能建立起一整套文藝評價體系。在這之後,好作品才能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

  魯迅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火花,是引領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文學藝術創造如何引領時代精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現階段,怎樣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王文章提出,要“奉獻精品、服務人民”。他希望文藝作品創作要引領和提升社會文化品格,“在滿足群眾不同層次文化生活需求時,不能忘記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高品質文藝作品來提升大眾的欣賞水平,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品格。”

   要下大氣力保護地方戲曲劇種

  “地方戲曲是我們民族傳承下來的最精粹的文化創造,是和人民大眾最貼近的藝術方式。而且今天已經不可能再產生新的地方戲曲劇種了,在不可能產生、隻可能消亡的背景下一定要對地方戲倍加珍視。”王文章表示。

  如何保護地方戲?王文章希望地方政府能增強對地方戲的重視程度,在經費投入、人才培養、劇團經營等方面給予扶持和保障。地方戲曲院團也要加強自身的建設,通過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創新,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靈活經營方式。要為觀眾多演出,和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系,激發自身的活力。不能以“任何事物都有自然消亡的規律”為由漠視珍貴的民族戲曲遺產。“保護地方戲,既是我們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現實的文化藝術欣賞要求的需要。”王文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