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為九十華誕放聲 為時代英豪造像——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拉開帷幕
發布時間:2011-07-26 10:08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7-26

  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25日至7月26日,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在京舉行。這次展演是近年來現實題材劇目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28台參演劇目匯集多個藝術品種、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黨的光輝歷史和不朽功績,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塑造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形象,且在題材開拓、人物塑造及藝術表達上均有突破。

  參演的28台劇目中,有地方戲21台、話劇4台、京劇2台、舞劇1台。其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文華獎獲獎劇目,又有題材新穎、貼近生活、關注民生的新創劇目﹔既有話劇、舞劇等現代藝術門類,也有京劇、粵劇、湘劇等傳統戲曲門類。這些劇目的共同特點是“關注現實生活,弘揚時代精神”。

  革命歷史題材: 傳承革命精神

  作為參加展演的唯一國家級藝術院團,國家京劇院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時排演的經典劇目《江姐》再度搬上首都舞台。在近10年來的演出中,該劇的“紅梅贊”“繡紅旗”“不要用哭聲告別”等唱段已被廣泛傳唱,但此次的主演不再是張火丁,而是以周婧為代表的一群“80後”青年演員。年輕的面孔令古老的京劇朝氣蓬勃。

  湖南省湘劇院的湘劇《李貞回鄉》,曾入選2008—2009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項目。該劇展示了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的戎馬一生和心路歷程,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背景下,刻畫了一個有血有肉、催人淚下的李貞。水車、磨坊、湖南古民居以及古朴的服飾,讓觀眾們感受到濃郁的湘味。

  粵劇《刑場上的婚禮》是在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倡議下,由廣州粵劇院紅豆粵劇團創作排演的,曾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特別獎”。全劇沒有槍林彈雨的戰斗場面,也沒有臉譜化的正反面人物和豪華的包裝,而是通過描寫周文雍、陳鐵軍這對革命伴侶情感世界的變化,凸顯出強烈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再現上世紀20年代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真實歷史。

  由四川歌舞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創排的舞劇《紅軍花》,講述了普通紅軍女兵在長征途經藏區時與部隊失散,隻身過雪山草地尋找部隊的感人故事。經過知名編導馬東風和作曲家楊曉忠等主創的兩年精心打磨,《紅軍花》於今年5月面世,並成為此次展演中唯一入選的舞劇。

   優秀共產黨員: 那些永遠屹立的身影

  此次展演中的不少劇目取材於奮斗在各個戰線上的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

  總政話劇團推出的話劇《生命檔案》講述了“軍檔收集第一人”劉義權38年痴心守護歷史記憶、苦苦追尋生命真相的動人故事。《生命檔案》編劇之一的肖力告訴記者,該劇的創作和排演分別隻花了26天,卻是總政話劇團現實題材創作經驗多年積累的一次集中體現。2010年3月,胡錦濤同志觀看該劇評價。此次展演中,《生命檔案》被選為開幕演出。“我認為這個劇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停留在英模人物好人好事本身,而是通過劉義權帶出檔案背後的紅十三軍戰士以及秦二狗、張啞巴等革命先烈的故事。全劇之所以能通過一個平凡的檔案人展現一種不平凡,是由於檔案本身的不平凡,是由於我們中國革命歷史、革命前輩的不平凡。”肖力的語氣中帶著感動和激昂。

  山東省呂劇院創排的呂劇《百姓書記》根據山東省壽光縣原縣委書記王伯祥埋頭苦干、帶領壽光人民致富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全劇以多點串聯、點線結合、情景閃回、虛實交融的藝術結構方式,通過一系列既有時代特點又富於戲劇沖突的典型事例,極富感染力地展示了王伯祥勤政愛民、敢闖敢干、鞠躬盡瘁、廉潔自律的公仆精神。

  由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豫劇《村官李天成》,以河南省濮陽縣西辛庄黨支部書記李連成為原型,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塑造了一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基層干部形象,在真切的情感獨白中展現出人性的光輝。該劇至今演出已有近千場,並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為“專家認可、領導滿意、群眾歡迎”的好戲。

  上海寶山滬劇院推出的滬劇《紅葉魂》和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創排的黃梅戲《李四光》,均是近兩年新排演的劇目,分別講述了原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紀委書記王瑛的感人事跡和地質學家李四光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忘我奉獻,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關注當下, 關注重大歷史事件

  此次展演中,有許多關注當下、關注重大歷史事件的劇目。

  再現深圳歷史巨變的話劇《小平您好》,以30多年前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大潮為背景,以深圳所經歷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為脈絡,全面展現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深圳從一個南海邊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迅速崛起為舉世矚目的奇跡之城的歷史畫卷。此次演出由被譽為“晚年鄧小平扮演者第一人”的潘玉民擔綱主演,演員班底則來自福建省人民藝術劇院。

  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為“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創作的話劇《大川之靈》,是一台以情動人、講述心靈重建的話劇,也參與了此次的展演。該劇中,因與父親不和而負氣遠走的男主角震後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父親“人不能隻為自己活”的人生准則。

  由陝西戲曲研究院創排的秦腔《西京故事》,將目光投注到當下的社會現實,如“農二代”面對生活重壓的自卑與無奈,“富二代”生活的空虛與迷茫,農民工遠離故土的艱辛和對在城市中被邊緣、被歧視的不滿等。該劇自今年3月首演以來引爆陝西觀劇熱潮,已連續演出近90場。6月28日,這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又再度贏得北京大學生的心——來自京城十幾所大學的學子被其感動,長時間站立鼓掌。“獻禮劇目中,需要有一些敏銳觸及社會問題的劇目,社會也需要藝術家做這樣的思考。思考越深入,與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作品也就越能打動人。”該劇作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編劇陳彥表示。

  方言話劇《三峽人家》以改革開放為背景,講述了一群農民工進城後,與小區中的城裡人發生摩擦,最後相互融合、和諧共處的故事。這部由重慶三峽歌舞劇院創作的話劇,通過對凡人小事的細膩刻畫,折射出農民工進城的歷史進程中,普通人思想情感發生的巨大變化。說唱、戲曲和民間歌舞等藝術元素的融入,也提升了該劇的藝術表現力。

  今年4月北京京評戲曲劇團才開始創排的現代京劇《大山裡》也參與了此次展演。《大山裡》以抗美援朝時期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為前線提供木材的東北山民們在家國情、兄弟情與愛情中的抉擇。由長春評劇院歷時3年打造的評劇《宰相胡同》,以城市棚戶區改造為背景,藝術地表現了宰相胡同居委會主任陳雲清與社區黨委一班人,積極落實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把昔日一條狹窄、破敗的小巷改造成百姓安居樂業、鄰裡和諧友愛的現代居住區的奮斗歷程。該劇獲得第十三屆文華獎和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二等獎。

  聚焦新農村建設: 村裡村外的新鮮事兒

  改革開放和新農村建設,是此次現代戲展演劇目共同關注的重要題材。

  隴劇《苦樂村官》以哈達鋪村官萬喜帶領鄉親養羊脫貧致富為線索,通過一連串的喜劇情節,生動表現了當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繼承革命傳統、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等靠要”思想、勤勞致富奔小康的時代風貌。據演出該劇的甘肅省隴劇院院長楊波介紹,該劇自2008年首演以來廣受好評,先後獲得“文華大獎特別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等榮譽。“演的就是隴南市宕昌縣的真人真事,吸收了當地風趣幽默的土話,所以老百姓特別喜歡。”楊波表示,該劇截至目前演出的180場,有2/3以上都是在田間地頭為農民們上演的。

  中國評劇院創排的評劇《馬本倉當官記》的故事發生於農業稅被取消的前後,耿直而幽默的農民馬本倉競聘上了驗糧員,一夜之間掌握了斷定“皇糧”是否合格的大權。普通農民戴上官帽,又想講原則,又欠著人情債,於是引發出一連串的尷尬。該劇通過普通百姓在大歷史中的命運變化,折射出時代變革的圖景,在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中獲得一等獎。

  由天津評劇院三團創作的評劇《咱們村裡的新鮮事》,由《葡萄園》、《相親風波》、《家務事》、《選舉之前》和《咖啡情》5出小戲組成。整台演出以新農村建設為題材,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山區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新氣象,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與地方生活特色。

  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排演的河北梆子《日頭日頭照山鄉》,講述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柳樹鄉文化站長任文秀被指派到“問題村”太平庄做包村干部,用心解決村裡“建新不拆舊”的問題,從中協調兩大家族的矛盾,及其引發的一系列故事,矛盾沖突之余頗帶喜劇色彩。

   地方小戲: 以小見大展時代恢宏圖景

  此次展演中還包括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劇種,如甬劇《寧波大哥》、蘇州滑稽劇《顧家姆媽》、蒲劇《山村母親》、花燈戲《梭羅寨》、二人台《花落花開》等近年來屢獲大獎、廣受好評的劇目。這些小戲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社會的巨變,展現出恢宏的時代圖景。

  蘇州市滑稽劇團推出的《顧家姆媽》講述的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女護士顧飛雪突然失蹤,把一對龍鳳雙胞胎留給揚州保姆阿旦。雖然經歷各種曲折,但阿旦身體力行詮釋出母愛的堅韌和偉大,賦予了兒女們面對貧困、下崗、創業、致富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質。該劇先後獲“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優秀劇目獎”,主角顧薌獲“梅花大獎”。面對種種榮譽,蘇州市滑稽劇團團長徐春宏表示:“在喧鬧的時代,沉得下心反復推敲是創作好作品的前提。”

  在業內,寧波市甬劇劇團被稱做“天下第一團”——甬劇是隻有一個劇團的小劇種。《寧波大哥》是該團根據寧波民營企業家王國軍千裡報恩的長篇通訊創作而成。近幾年,寧波市甬劇劇團抓住社會熱點不斷推出現代戲,《浪子奇緣》、《愛情十字架》、《秀才的婚事》、《羅科長下崗》等現代戲劇目先後獲獎。

  雲南省花燈劇院創排的花燈戲《梭羅寨》的創作素材來源於雲南一個邊遠山村。孤兒阿吉姆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勤勞致富,為報答鄉親,她提出點電燈、碾米磨面、種子 “三不要錢”,並把誓言刻在石碑上,一連串悲喜交集的事也由此而生……該劇載歌載舞,具有鮮明的邊疆少數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曾榮獲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一等獎、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和第十三屆文華獎。

  山西省運城市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推出的蒲劇《山村母親》,講述了自幼喪父的全寶由母親養大並考上了大學,為成家找工作,卻假稱父母雙亡。婚後生子,母親以保姆身份上門照料,受盡委屈和辛勞。在親家母的刁難下,母親欲歸,全寶不顧一切地認母,全家終得團聚。偉大的母愛深深打動觀眾,5年來已演出500多場。

  由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間歌舞劇團排演的二人台《花落花開》,圍繞一起發生在北方山村的車禍展開,通過劇中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從側面展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新生活、新變化、新面貌。該劇獲得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劇目銀獎,並成功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

   貼近時代: 現代戲關注民生引共鳴

  參加這次展演的,不僅有國家藝術院團、地方國有藝術院團,還有轉企改制的院團和民營藝術院團。他們以鮮明的精神追求和高質量的藝術水准,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雙重贊譽。

  《鍘刀下的紅梅》是河南小皇後豫劇團2001年創排的現代戲,成功地刻畫了少年劉胡蘭的英雄形象。該劇先後榮獲河南省戲劇大賽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我發現老百姓比較喜歡看現代戲,因為現代戲更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小皇後豫劇團長團長王紅麗說,如今,《鍘刀下的紅梅》已經成為老百姓的必點劇目。她表示,雖然排演現代戲並不容易,但以後會繼續創排更多的現代戲。

  音畫錫劇《天下第一村——吳仁寶的風採》是江蘇省無錫市大阿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創排的劇目。在民營劇團自負盈虧的壓力下,該公司在保留戲劇唱腔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了創新。“《天下第一村》將真實的影像素材、錫劇的戲曲元素、音樂舞蹈和視頻舞台美術融為一體,將現場切換的電視錄制手段運用到舞台表演,使舞台呈現耳目一新。”該公司總經理夏吉平介紹,投入240多萬元排演的《天下第一村》目前已演出20多場,演出收入70余萬元。“我們進京參加完現代戲展演回來後會繼續到基層演出,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把投入的資金收回來。”夏吉平說。

  被視為文化體制改革典型的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此次帶來了一台《小戲組合》。該團向來以創排現實題材劇目,演繹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而受到百姓喜愛。如反映農村黨風問題的《啼笑皆非》、呼吁保障婦女權益的《罪人》、透視基層干部制度弊端的《男婦女主任》、描述婦女解放思想歷程的《大門裡的媳婦》等作品,清新朴實、厚重深刻,帶著濃濃的鄉土味兒,演到哪裡就火到哪裡。

  近年來推出不少新劇目的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此次攜由賈平凹小說改編的《秦腔》參與展演。用秦腔吼《秦腔》,表現出新一代戲曲人對秦腔藝術的堅守,反映了秦腔與秦人之間血脈相通、水乳交融的關系,耐人尋味、引人思考,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對農村變革獲得理性思考,從而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重視。

  為基層服務: 肩頭重任不放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參與演出的劇團和劇目,不僅矢志立足於現實題材創作,也著力為基層服務,盡可能地降低門檻,使更多的觀眾受益。這也成為他們在另一種意義上對現實的觀照。

  “我們劇院的4個團,一年演出800多場。一方面,我們在小劇場堅持‘天天有秦腔’,努力培養城市觀眾和城市市場,10元錢一張票堅持了3年多﹔另一方面,其他3個團不停地在西北五省區農村巡回演出,滿足農村群眾的觀賞需要。秦腔是一門大眾藝術,觀眾最主要還是老百姓,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給他們演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陳彥說。

  蘇州市滑稽劇團團長徐春宏表示,該團“每年60%的時間在農村演出”。滑稽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顧薌,放棄了很多商演的機會,甘願常年在基層演出。據統計,顧薌每年堅持在一線演出達300多場﹔10年來,她的足跡遍及京、津、浙、皖、豫等14個省市的城鎮,觀眾達30余萬人次﹔赴基層開展“三下鄉”之類的公益性活動更讓她樂此不疲。

  小皇後豫劇團已在豫、晉、冀、魯、皖、蘇、粵等省的廣大農村和基層工礦點巡回演出6000余場,觀眾達3000萬人次。“在農村演出,票價比城市低很多,但現在的價格相對以前來說,也已經是翻了很多倍了。所以我很知足,無論戲價高低,條件是不是簡陋,我都要用200%的努力去演這場戲。能裝的景盡量裝,大燈光、好音響都要上。5年來,我們光音響這塊投入了將近100萬元,就是想把最好聽的聲音送到老百姓的耳朵裡。”王紅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