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展現了一個近代中國的歷史畫卷,帶給人們不盡的思索。屈辱、抗爭、悲壯、拼搏、崛起……100多年來中華民族所走過的道路可以概括成一個詞——復興。沿著偉大的復興之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成為100多年來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分為五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各部分又結合不同的歷史時期分若干單元,清晰地呈現了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之路”的歷史脈絡。
如果把《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比喻成一曲大氣磅礡的交響樂,那麼展覽的5個部分就是5段精巧構思、起伏跌宕的樂章。
展覽第一部分主題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分為“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的抗爭和覺醒”3個單元,著重表現了17世紀以後,危機四伏的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巨大差距,以及西方列強的不斷擴張的歷史背景。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蜂擁而至,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人民苦難的不斷加深,仁人志士開始了對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艱苦探索。
展覽第二部分主題是“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分為“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失敗和新文化運動興起”3個單元,表現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對民族和國家出路的不同探索。農民階級反抗封建統治和對外國侵略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採用的改良與變法,乃至孫中山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在當時產生了程度不同的積極影響,但都沒有最終取得成功。
展覽第三、四、五部分,著重展示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台,開始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偉大進程。
第三部分主題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分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為新中國而奮斗”4個單元。第四部分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分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國際地位提高與國際環境改善”4個單元。第五部分主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分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國際地位提高與國際環境改善”4個單元。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徹底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堅持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科學發展、社會和諧……
走進《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展覽大廳,觀眾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歷史感,震撼、激動的情緒油然而生。作為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後的第一個大型展覽,《復興之路》自今年3月1日與觀眾見面以來反響強烈,已累計接待各界觀眾70余萬人次,除部分團體接待任務外,許多群眾是自發前來參觀。
2009年9月25日,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家博物館在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等的指導下,曾推出《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因改擴建工程尚在進行中,展出兩個月後閉幕。2011年3月1日,伴隨著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的竣工,《復興之路》復展成為首個面向公眾開放的基本陳列展覽,同時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
此次復展豐富了歷史文物、調整了展陳方式、提升了展覽效果。復展的《復興之路》在原有文物基礎上,又增加了展現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上海世博會、G20峰會、兩岸關系新進展等新時期重大事件的資料。包括孫中山的印章、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卒業證書、胡耀邦致華羅庚的復信、泰中友好協會贈送給鄧小平的禮品、日本明仁天皇贈送給江澤民的銀瓶、美國總統布什贈送給胡錦濤的銀杯、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市民使用的社會保障憑證、成都市雙流縣瓦窯村保持土地經營權長久不變戶主大會決議等歷史實物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展品中還包括《清王朝的專制統治》、《旅順大屠殺》、《啟航——中共一大》、《重建起來》、《祖國頌》等美術作品。
在展示手段上,修改後的陳列加強了科技應用,出現了渡江戰役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兩彈一星”數位幻像劇場、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多點互動查詢系統、航天成就沉浸式場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等諸多視覺效果強烈,觀眾可以參與其中的項目,增添了展覽的吸引力。
展覽尊重歷史,以文物說話,以景取勝,以情動人,耐人尋味。在介紹100多年歷史的基礎上,突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中華民族發生的巨大變化,昭示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