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寧波大哥》:展示生活的大愛
發布時間:2011-07-26 12:52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7-26
 “芝麻香,糯米糯,寧波湯團豬油裹,回家的親人嘗一嘗,團團圓圓暖心窩……”隨著一曲婉轉悠揚的寧波小調響起,兩位情深義重的寧波大哥展現給觀眾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

  由寧波市藝術劇院甬劇團最新改編的甬劇《寧波大哥》於7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中國評劇大劇院連演兩場。“新版《寧波大哥》強化了主線,刪除了枝蔓,雖然演出時間仍然為2小時15分鐘,但內容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寧波市藝術劇院院長郭國強說。

  《寧波大哥》是寧波市藝術劇院甬劇團根據寧波民營企業家王國軍千裡報恩的長篇通訊改編而成的。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黑龍江的寧波知青李信良在一家礦工醫院偶遇身染重疾、北上求醫未果正尋短見的寧波老鄉王永強。李信良拼命救下王永強,激勵他重新醫治殘腿,並精心照顧手術後的王永強直至康復,重新燃起了他對生活的希望。18年後,王永強歷盡艱難千裡報恩,卻得知李信良已在3年前去世。觀看過程中,一位大學生觀眾不停地擦眼淚,她說:“我被《寧波大哥》深深地感動了,感動於《寧波大哥》中家庭的恩愛,感動於《寧波大哥》中鄰裡的關愛,感動於《寧波大哥》中社會的大愛。”

  一些編劇常常慨嘆:寫戲難,寫現代戲更難,寫“真人真事”題材的戲曲現代戲難上加難。作為全國唯一的甬劇團,寧波市甬劇團近幾年抓住社會熱點不斷推出現代戲作品,《浪子奇緣》、《愛情十字架》、《秀才的婚事》、《羅科長下崗》等劇目先後在全國獲獎。“甬劇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劇種,表現形式上接近於曲藝,更貼近生活,非常適宜演出現代戲。”寧波市藝術劇院甬劇團團長王錦文說。在探索中,寧波市藝術劇院積累了豐富的現代戲創作經驗。當郭國強在報紙上看到知青千裡報恩的新聞時,第一反應就是可以作為甬劇現代戲的素材。“但接下來的創作過程是異常艱苦的,深入生活,採訪當事人,奔波勞累自不必說,更有數不清的創作難題困擾著劇作者。怎樣處理現實生活和藝術虛構的關系,對故事情節如何取舍,4位劇作者反復推敲。”郭國強說。劇中的“巧玲”是甬劇首次塑造的東北大嫂形象,如何演得有東北味,對主演王錦文也是一個考驗。為了貼近故事人物形象,王錦文先後數次去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與人物原型李信國的妻子孫輔清同吃同住。“東北女人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潑辣,但她們也有細膩的一面,我們力爭塑造一個多面性、立體感的人物。” 王錦文說。

  《寧波大哥》從2009年7月首演至今,一直在反復修改,大幅度的修改已有3輪,小的調整更是不計其數。“現代戲沒有程式可循,來源於生活又不能跟生活一模一樣。每一部現代戲的創作都是需要反復修改、不斷打磨的。”王錦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