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由著名編劇盛和煜執筆的《李貞回鄉》以細膩的情感為主線,刻畫了有血有肉、催人淚下的共和國女將軍李貞的形象。上世紀50年代,李貞在革命勝利後回到家鄉湖南瀏陽鄉村看望鄉親,見到了久別的大革命時期的戰友秀姐、莫鄉長,以及當年自己作為童養媳時的前夫古老三,由此引出了一幕幕回憶。
該劇生動地展現了大革命時期的場景,當婦女聯合會捉住古老三游街,當族裡長輩在祠堂裡大快朵頤,當珍妹子(李貞小名)咬了迂腐的族裡長輩時,觀眾被逗得哈哈大笑。“平常沒有太多機會看戲曲,沒想到湘劇這麼好看。”一位年輕的戰士說。
當初,湘劇名角、主演王陽娟推掉了很多劇本,一眼選中了這部戲,她說:“李貞很打動我,她從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個沒文化的童養媳成長為開國第一位女將軍。她一心為革命為人民,自己卻一直過得很清貧。”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王陽娟翻閱了很多資料,還去李貞家鄉體驗生活。由於劇本在現實與過去中交叉進行,劇作者不得不借用了電影的“蒙太奇”“閃回”等手法,這就非常考驗主演的表演功力。“演珍妹子時,我更多用花旦的表演技巧﹔演成為將軍後的李貞,就借鑒了老旦的表演手法。”王陽娟說。
“看完戲我很受感動,導演、劇本都很優秀,王陽娟所展現的將軍氣質非常好,而一換服裝剎那間就又變回18歲的少女,成為被壓迫的童養媳。這兩個身份反差很大,轉換是很難的,她做得非常好。”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蔡英蓮說。
《李貞還鄉》的成功讓王陽娟對湘劇的發展有了更多思考和信心。參加完北京的展演,王陽娟馬上趕回湖南排演《譚嗣同》。“我們今後會多排演一些現代戲,不斷創新,讓湘劇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王陽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