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張妮:群星獎每場比賽開始前,志願者會將“十藝節”吉祥物“鳳舞東方”拋向觀眾席,觀眾你爭我搶都想成為幸運兒——擔任當場比賽的大眾評審。每場比賽共設14名大眾評審,他們對節目以“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來評判。據悉,大眾評審機制於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第十五屆群星獎)評選開始引入。
“大眾評審作為群眾的代表,能更好地體現群星獎的群眾性特點,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群星獎作品應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大眾評審的評判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眾喜好、代表了群眾聲音。”群星獎舞蹈門類決賽第二場的一位大眾評審說。
然而,在談到擔任大眾評審的心情時,大家紛紛表示與當觀眾不大一樣。群星獎曲藝門類作品決賽大眾評審郭玉亮說:“擔任大眾評審更有責任感,因為我們的打分對演員成績是有影響的,要認真對待別人的勞動成果。”對於大眾評審的評價標准,郭玉亮表示,曲藝類節目主要看三點:一是與社會結合的緊密度﹔二是作品的思想內容﹔三是作品的深意、寓意。
前來觀摩群星獎音樂決賽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主要從聲樂、詞曲編創、舞台效果等角度綜合評定。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認為,大眾評審的設置有其合理性。藝術為人民服務,隨機抽選大眾評審最直觀地體現了群眾觀點。
上一篇: “十藝節”:民族高雅藝術“粉絲”多 |
下一篇: 劇場文明可以再加把勁 |